工作怎么样、对象找到没、工资拿多少、房子买在哪……对于在外打拼的“漂一族”而言,每逢过节亲朋好友的诸多“拷问”,便会勾起许多人久埋心底的焦虑。每个异乡客就如同鸟儿,旁人只看到它飞得有多高,只有家人才关心它飞得有多累。无论身在何方,春节正是倦鸟归巢时,所有路引都标注着同一个字“家”。家,会以最大的包容,滋润你蒙尘的心灵、消解一年的疲累、积蓄重新出发的动力。在这条通往团圆的归途上,任何压力、面子、纠结都是浮云,唯有亲情恒久留存。请牢记,哪怕舟车劳顿,哪怕身无长物,你的亲人就在家的方向,等你、盼你……

思乡 有多少纠结

  央广网20141228日《记者调查:今年过年 你还回家吗?》一文讲,临近春节,在外漂泊的游子又将踏上归乡的旅程,但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不回家”。春节回家,一方面蕴含着与亲人相逢的幸福与期盼,另一方面也给他们带来了诸多纠结与惆怅。怕年终奖少、怕春运、怕催婚……对不少人而言,“回家”既让人感到温暖,同时也感到一种压力。

  搜狐网20141224日发起《你为什么“没脸”回家?》调查,截至201515日,共有16,376人参与调查,在被调查“快过年了,你今年会回家吗”选项时,有7780人认为“当然要回,过年回家是中国的传统”,占调查人数的47.51%,“没脸回,怕被亲友盘问各种问题”者有6591人,占比40.25%,还有12.24%的人选择“还没买到车票,谈什么回不回的”。

  新华网20141226日《是什么让我们放慢了回家过年的脚步?》一文指出,回家过年,脚步放慢因有三“怕”:一怕接受亲友“检阅”。有对象了没?买房子了吗?啥时候生小孩?年终奖多少……快过年了,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春运的拥挤可以忍受,回家后亲友的各种问题却是最可怕的“关卡”。二怕“今年红包给少了不行”。长辈、晚辈都要给红包,家里要办年货,走亲戚要带礼品,同学聚会,请客吃饭……网络调查显示,四成网民春节花销在5000元以上,其中29.75%的人花销接近1万元。春节这么大的支出让很多年轻人直呼“伤不起”。三怕“过年就是相亲会”。对于不少大龄单身男女来说,回家过年似乎已经成了一道坎,亲戚朋友的接连轰炸,让他们着实有些“扛不住”。有网友说,如果没有男女朋友,回家不仅要被唠叨,很可能会被密集安排相亲。有些人回到老家,看到儿时的伙伴大多为人父母了,聚会时“总会有些失落”,所以干脆不回家,眼不见心不烦。

  光明网20141224日刊文《过年“九大怕”,你中枪几条?》称,一则“80后过年九大怕”的网帖正可谓切中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心理。这“九大怕”是指:怕年终奖少、怕春运、怕催婚、怕亲戚邻居问工资、怕送礼、怕外甥侄子要大红包、怕堵车、怕同学聚会、怕提年龄。而“怕年终奖少”“怕催婚”排在“80后”年轻人最怕前列。除了这“九大怕”外,还有不少网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害怕和老婆讨论去谁家过年。”

盼归 有多么迫切

  新华网20141231日《九成老人盼儿女回家看看》一文提到,记者日前在黑龙江大庆的两个社区随机发放了100份老年调查问卷。在“您希望儿女为您做点什么”一栏中,90%的老人填写的答案是“常回家看看”“多陪伴自己”“多关心父母”。家住东风新村九区的范阿姨今年73岁,她有3个女儿,虽都在大庆工作,但平均每人每月只能回娘家一次,还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老人家说,孩子们都忙,平时没时间来能理解,就盼着过年过节的时候,能有时间陪她聊聊天,陪她出去走走。

  凤凰网201495日《325位老人中81.5%希望孩子回家过节》一文讲,吉林网络广播电视台联合《新文化报》发行部,对全市各区的老年读者进行了一次“中秋节特别问卷调查”活动,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25份。回答调查问卷的读者中,年龄最大的92岁,最小的50岁。样本数量较为充足,基本可以反映出整个城市家庭的“团圆状态”。调查显示,希望儿女回家吃团圆饭的,有265人,比例高达81.5%。老人们最大的愿望,还是团圆。

  光明网20141222日转载了《沂蒙晚报》刊发的《只盼儿女“常回家看看”》一文,文中讲,该晚报推出的“你好,2015”特别互动报道收到了众多来信来电。其中,69岁的张爱军老人寄信给晚报,说出了自己2015年的心愿:希望子女能抽出更多时间回家看看他。记者从信里了解到,张爱军老人已退休多年,老伴在几年前过世了,儿子一家在外地打拼,一年只能回来两三次。他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家。虽然他有几个熟悉的老友相伴,一天打打牌、健健身,过得也很充实,但是没有子女在身边总感觉缺了些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特别是过年的时候,一个人就会很想儿女。

  人民网2015111日刊发的《老人盼儿回家过春节,年猪节上泪流满面》文章提到,11日上午,由成都电视台幸福三频道和怀远镇政府联合举办的“首届巴蜀名镇联动年猪文化节暨第三届崇州怀远年猪节”在四川省崇州市怀远镇举行。上午10点,在一阵喧闹的锣鼓声中,一口肥猪被抬到了舞台上,祭师宣读祭文祭奠屠夫祖师张飞。随着一阵阵鞭炮声响起,台下簇拥的几百名村民欢呼起来“要过春节了!”在离活动现场300多米远的一个角落里,村民王老汉正在给远在广东打工的儿子打电话:“儿子,人家到处都杀年猪,准备过年了,你也赶紧回来,我和你妈都等着你回来再杀年猪呢。”记者采访了王老汉,“我儿子在广东一家大公司打工,已经两年没有回家过年了,现在我看到人家杀年猪,放鞭炮,特别想我儿。”王老汉说到这里,顿时泪流满面。

回家 就那么任性

  新华网20141223日《过年:出国旅游or回家看看》一文指出,春节在中国人心底,最深的念头还是“团圆”。过年团聚已不是简单的过节方式,而是一种沉淀于民族内心的文化观念,是维系中华民族家庭亲情的内在纽带。过年是与家人团聚的时刻,特别是对于儿女在外打拼的父母来说,再多的礼物、再多的金钱,也比不上与儿女吃个饭,聊个天的乐趣。尽管坚硬的现实压缩了社会互动的空间,限制了人们的情感表达,但我们依然可以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亲情互动的载体。即使存款不多、无车无房,我们也要坚定地回到家人身边,一桌团圆饭,几句知心话,就是最好的亲情互动和心灵旅行。

  光明网20141225日刊文《有脸没脸,回家过年》称,临近新春佳节,亲人在家等着你、盼着你,合家团圆,喜气洋洋,这就是过年的全部意义。所谓的追婚高压、所谓的收入追问,以及其他问题“轰炸”,只不过是自己臆想出来的年终不安和焦虑。充其量,那也不过是种唠叨,而唠叨中糅合着柔柔的亲情和满满的关心。毕竟,平时难得见上一面,可能大人们也不知道跟我们聊什么,老生常谈的追问也只是想找个话题,延续那或许已经疏远的亲情。而这种亲情恰恰是我们格外需要用心珍惜的。

  央广网20141226日的《农家子弟本科生失业率30.5%,“没脸回家”过年》一文指出,年轻人,尤其是农村大学生日渐沦为社会“夹心层”。破解难题,需要为农村大学生打通更多上升通道,也需要年轻人积极调整心态,正确看待青春梦想和个人价值。事实上,无论是二、三线城市,还是小城镇和农村,都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只要不怕吃苦,不怕失败,在哪里都可能成功。一些农村大学生一旦跳出农门,心态就发生了变化,哪怕在大城市住地下室,也不愿回乡创业或者到更能施展拳脚的中小城市去。这种一厢情愿造成的生活困顿,更应从心态和观念上找找原因。

  人民网20141225日发表评论《无论有脸没脸每人都应回家过年》,文中指出,家人的团圆,过年的年味,朋友的重逢都应该是不讲功利的。毕竟,这背后的亲情、友情,是这个现实社会最稀缺的资源,是值得珍惜与呵护的。在这种关系中,应该有更多温存的力量,而不能只有对现实的量化衡量。可以说,只有社会去畸形功利化,且这种观念深入每一个人的内心,“没脸回家”的事情才不会年年有。社会去畸形功利化,游子才有脸回家过年。而在这背后,相关部门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也显得尤为迫切。毕竟,只有每一个人的生活压力变小了,也能感觉到上升渠道的通畅了,社会去功利化才有了现实的土壤。

链接 国外过年习俗

  美国:就像中国人正月里过春节互相拜年说“过年好”一样,进入12月份,美国人在彼此见面打招呼的时候都会说上“Happy holiday”。圣诞节是美国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每到圣诞节,大家都会聚在一起,亲朋好友之间都要互相赠送圣诞礼物。在圣诞节,除去圣诞树是必备之物外,公共场所到处都可以看到圣诞老人。圣诞老人留着一脸银白色的胡须,身穿一件镶有白毛皮边的红外套,总是笑容可掬地缓缓点头,为圣诞节增添了节日欢乐的气氛。

  西班牙:西班牙人在元旦前夕,所有家庭成员都团聚在一起,以音乐和游戏相庆贺。午夜来临,12点的钟声刚开始敲响,大家便争着吃葡萄。如果能按钟响吃下12颗,便象征着新年的每个月都一切如意。元旦这天,最忌孩子们骂人、打架和哭啼,西班牙人认为这些是不祥之兆。所以,元旦之日大人总是尽量满足孩子们的一切要求。同时,这天人们身上必携一枚金币或铜币以示吉祥。

  日本:日本过去跟中国一样有“春节”,现在没有,只过元旦。每年的1229日至次年的13日为日本全国休假日。日本人把1231日称之为“大晦日”,也就是除夕。除夕那天,家家户户都进行大扫除,人人要洗澡。晚上,一家人坐在火炉四周守岁。子夜,各寺庙的钟声齐鸣,共响108下,据说可以消除108个魔鬼。元旦上午,他们扶老携幼到寺庙里烧香拜佛;回来后全家人到处拜年,每人拿着许多条毛巾,写上自己的名字,每到一家就送上一条。在吃过丰盛的元旦早餐后,日本人接下来一连三天吃素。

  韩国:春节是韩国最大的传统节日,忙碌了一年的韩国人此时将欢聚一堂,高高兴兴过节日。和中国一样,韩国人也讲究除夕回家吃年夜饭。因此,每年除夕之前,韩国就会出现数千万人回家探亲的壮观场面。韩国人一般都在家里吃年夜饭,由媳妇来亲自主厨,饭菜一律为传统饮食。大年初一,韩国人都会早起,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举行庄严的“祭礼”,向祖先表达感激之情,并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健康平安。贡桌上摆放祖先的灵位和鱼肉、水果等贡品。祭祀祖先时,子孙们要按长幼和辈数来敬酒和行礼。祭祀后便是“岁拜”,小辈要向长辈行礼拜年,聆听长辈的吉言。此时,长辈要给小辈们压岁钱。

  泰国:由于有很多的华人,泰国人也会热热闹闹地过春节。但泰国正统的过年其实是每年4月的泰历新年宋干节,也叫泼水节。宋干节正是泰国一年里最热闹的时节。除了洒扫庭除,阖家团圆外,人们还会斋僧浴佛,祈祷祝福。当然,最令人开心的环节是泼水狂欢,既享受清凉,又表达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