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大背景下,近期中央对推进“三农”工作做出重大部署。主动适应新常态,加快农业现代化成为今年“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破除“天花板”“紧箍咒”迫在眉睫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变化和长期粗放式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专家认为,“挑战前所未有”这一表述,说明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形势格外严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比较效益下降矛盾更加凸显。土地、人工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攀升,农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辛辛苦苦种一亩田,不如外出打两天工”,成为一些地区种粮农民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与此同时,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不高,农产品内外价差倒挂已成为“新常态”,粮食进口不断增加。“我国农业生产正遭遇生产成本上升、财政补贴压力加大两大‘天花板’,以及环境资源双重约束两道‘紧箍咒’,若继续这样下去,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需要打上问号。”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指出。
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然而在粮食连年丰收的背后,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压力明显加大:一方面,我国农业资源禀赋不足,人均耕地和水资源分别占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过度依赖农药和化肥的投入,造成土壤地力的下降,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隐患。
靠什么破除“天花板”、破解“紧箍咒”?只有靠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靠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目前仍是突出“短板”。与飞速行进着的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滞后,严重影响四化的同步发展。此次会议对农业现代化的“短板”表述,凸显中央对农业现代化的高度重视。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四化建设中的“关键变量”,直接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顺利,劳动力就能转移出来,才能更好促进城镇化发展。如果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好,劳动力、土地资源等潜力没有充分释放,那么工业化、城镇化也是危险的。
必须打好新形势下粮食安全这一仗
中央明确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也进入亟须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新阶段。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先。解决好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是国际国内复杂局势下掌控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大局的基础。在当前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形势下,粮食安全更加关乎经济的健康发展,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关乎民生的改善提高,我们更要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打好国家粮食安全这一仗。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根本。要以改革为动力,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要促进粮食生产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并重转变;促进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由主要“靠天吃饭”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促进农业生产者由传统农民向高素质职业农民转变,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战略上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工作重点抓紧、抓实、抓好,使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始终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必须严守耕地红线。农民可以“非农化”,耕地绝不能“非农化”;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是确保产能的基本保障,必须依法依规,使农民“有地可种”,促进“好地种粮”;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是确保产能的关键途径,必须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等力度,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和土地产出水平。
与此同时,必须坚持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快筛选应用一批适宜本地特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给农业和粮食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大力推进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进一步发挥农机在科技兴粮中的载体作用。
解决粮食安全,关键是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要继续坚持市场定价原则,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在保护农民利益前提下,推动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完善补贴方式,提高补贴的精准性和指向性,建立“谁种补谁”“多种多补”的农业补贴与粮食生产挂钩机制。加快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继续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调动主产区生产积极性。
打好粮食安全这一仗,还要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通过适度进口,做好品种余缺调剂,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减轻国内资源环境压力。要探索实施全球农业战略,建立安全、稳定、持续的全球农产品供应网络。要把握好进口的规模和节奏,防止个别品种集中大量进口冲击国内生产,给农民增收带来不利影响。
加快推动农村改革迈向新征程
改革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过去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绩,主要靠改革创新;今后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仍然要靠改革创新。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起点,30多年前,农村拉开了全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奠定了今天中国经济社会非凡成就的基础。现在,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转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的农业,正在由粗放增长的传统农业向集约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型。新常态需要新动力,新阶段需要新创举,依靠改革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村改革迈向新征程,是时代的召唤、历史的必然。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我们要抓住机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激发内生动力,营造良好环境,形成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要为发挥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造新条件。改革是激发市场活力、形成创新驱动的良方。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尽快走出大宗农产品“政策市”的被动局面,为多元市场主体的成长留出足够空间,让市场价格真正反映供求关系。对现阶段需要继续保留的最低收购价等干预性收储,要创新实施机制,在实施主体之间形成适度竞争。推进价补分离改革进程,在总结完善棉花、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择机将部分新产品纳入试点范围,并适时启动目标价格保险试点。
要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主体。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转向非农产业就业,农业副业化、劳动力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在工业化、城镇化“快变量”与农地流转、规模经营“慢变量”之间寻找平衡点,既不贻误时机又不拔苗助长,是农村政策面临的重大课题。应以“三权分置”的思路,在明确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放活土地经营权,引导已离土离乡的承包户将土地经营权向其他愿意留在农村务农的人流转,发展家庭农场、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
要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30多年前的农村改革之所以成功,就是得益于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得益于充分吸纳农民创举。要破除制约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的观念和机制障碍,允许“探索、探索、再探索”,让亿万农民创造创新的活力得以迸发。
同时要加强顶层设计,更加注重农村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同时又要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只有准确把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作出的部署,农村改革才能不断迈向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