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把春节叫华人新年,英文叫Chinese New Year,以示区分New Year(元旦)和马来人的新年。虽说春节的公共假期是初一和初二,但大多数新加坡的公司和政府机构都会在大年三十的下午就开始放假,让大家回去准备除夕的团圆饭。当地的菜市场在腊月二十九那天通宵营业,供大家购买年货,到了三十下午,就基本上关门了。除了少数几家大的商店和马来人或印度人开的商店外,一般的商店在初一、初二这两天都会关门,老板和店员都回家过年。去年我刚到新加坡时就曾经吃过亏,因不知道这回事,结果过年那两天就只好吃麦当劳和方便面。

  牛车水就是我们常说的新加坡的唐人街,除夕夜的亮灯仪式成为当地农历新年庆祝活动的序曲。这里也是春节期间最热闹的地方,被五彩缤纷的彩灯装饰一新的牛车水,在黑夜里宛如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所有海外华人的面庞。来自五湖四海的华人聚集在这里欢庆传统中国年。相同的肤色,会意的笑容,当所有人在鞭炮和烟火中倒数着迎接新的一年时,一种久违的感动萦绕于心。春节期间的牛车水真的可以用热闹非凡来形容,届时还有琳琅满目的年货市场,有超过500家的商位售卖各种小吃和年货。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与商贩讨价还价的人们,我仿佛找回了儿时逛庙会的感觉。

  新加坡人拜年习惯是人手两个橘子。上门拜年送橘子,就等于送吉气上门。回家时,主人也会回赠两个橘子,客人带吉气回家。这样礼尚往来,往往你出门带两个橘子,到几家转了一圈后,回家时手里还是两个橘子。新加坡人过年也送红包,只要没结婚的,不管多大岁数都会收到红包。结了婚的小辈也需要给没结婚的长辈送红包。这样的红包纯粹是图个吉利,也就两块钱、四块钱的意思一下罢了。

  年夜饭也叫团年饭、团圆饭,是新加坡华人新春期间最为重视的一顿饭。它既是一次家庭成员的大团圆,也是一次品尝美食的好时机,因而,这顿饭不但丰盛还讲究寓意。

  新加坡华人祖籍以福建人和广东人居多,也有部分海南人和客家人。潮州人过年少不了卤味,客家人少不了豆腐,海南人则一定要吃鸡和寓意“久久昌盛”的韭菜。鱼象征吉庆有余,自然也是华人必不可少的一道菜。现在许多新加坡华人新年也开始吃火锅,因其方便实惠,另外火锅也叫围炉,这与过年吃团圆饭的说法也甚是贴切。

  新加坡华人中也有一些中西合璧的特殊文化。他们制作的新年食品有寓意“旺来”的黄梨挞,祝福人们步步高升的九层糕,象征家人“粘”在一起的糯米类食品等。

  新加坡人的年夜饭里都会有一道叫“捞鱼生”的菜,以生鱼条为主要食材,配上各色蔬菜丝和水果丝,加上各种干果,撒上芝麻、五香粉和胡椒粉等调味而成。吃的时候,大家一边用筷子将各种美味高高挑起,一边大声地说“捞起!捞起!捞个风生水起!”表达期待新年事业发达、好运连连之意,而且挑起的鱼生越高,表示来年越能步步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