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其实是一种生活的品味。我幼时家境贫寒,一家十口靠父亲不高的工资生活,衣食尚且不周,何言饮茶。

我喝的第一杯茶距今已逾半个世纪。那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糠菜代时期,日常用品凭票供应,商品差不多成了权利的象征。凭票才能买到的二两“三花”自然也成了珍品,如不饮用,实在是暴殄天物。茶叶以供应的方式进入我的生活,我由此跨入了准茶客的行列。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因工作需要,我给《四川经济年鉴》撰写“四川农垦”条目的文章,读了一些有关川茶的资料,对作为四川农场主要产品之茶叶的产地、品类、品质、特色、市场和销售有了初步的了解。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农垦部老领导赵凡同志来川调研国营农场工作,给了我深入了解川茶的机会。赵凡是农垦战线老领导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一生有好几件事广为人知。他作为北平地下市委的工委书记,为北平的和平解放立下了历史性的功劳。他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被打倒,以“彭真死党”罪名入狱,直至文革结束。1979年初,当知青回城形成风潮,时任国家农垦总局局长的他,勇敢面对民意,积极向中央反映意见,促成国务院“六条”的出台,在邓小平的主导下完成了知青全部自由返城。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的农垦总局鲁局长,其原型就是赵凡同志。我陪同这位值得尊敬的领导调研茶叶生产,实乃平生一件幸事。既近距离感受了这位老同志的风采,又对川茶有了全面的了解。

川茶品种比较单一,除雅安产一点供藏区饮用的黑茶外,其余基本上就是绿茶。那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期,当今这些著名品牌,如“峨眉雪芽”“竹叶青”作为商品尚未成名,而像广元、巴中和宜宾的那些“二名茶”,更还未见踪影。叫得响的,只有那个堪与“扬子江中水”匹敌的“蒙山顶上茶”。

我陪同赵老参观了举世闻名的蒙山茶场生产贡茶的茶树,参观了炒制贡茶的工艺,品尝了一年只有几斤产量,只特供而不供市场的“黄芽、石花”,听了农场一位场长如簧妙舌的宣讲,懂得了绿茶的妙处是汤清叶绿,茶形整齐划一,茶味鲜香可爱。茶叶在整个制作工程中,要尽量减少发酵或氧化作用。杀青是绿茶的制作重点,目的在于迅速破坏茶叶中酵素酶的活性,终止茶叶的发酵。早期绿茶以手工在铁锅杀青,温度如果掌握不好,就无法将酵素酶完全破坏,仍有后发酵作用。杀青后的茶叶,藉由揉捻使茶叶表面与内部细胞组织破坏,组织液体附着于茶菁表面,利于冲泡时增加香气口感,以及让内涵物质均匀释出。这个短暂而微妙的过程,成就了绿茶的优秀品质。

茶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产物。纬度、海拔、土壤、温度、日照、积温、无霜期等自然条件,每一个都是必要的条件,缺一不成。名茶的每一个特殊优点都是自然环境所赐。你看,我国历次公布的十大名茶虽然版本大同小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每个品牌无不冠有地名。其原因就在于,名茶之名,首先名在环境、地域,卖点就是那些举世闻名的产地。四川产绿茶,但是除了历史名牌“蒙顶甘露”四次评选中一次入选十大名茶外,其余品牌全部名落孙山。“竹叶青”这么好的品牌为什么要放弃与世界遗产的母子关系,而不改注为峨眉山竹叶青呢?

在我壮年时期,每当读书、写作,每当思索问题,每当疲劳、烦躁之时,我都会沏一杯绿茶。冲泡绿茶时,那嫩绿的茶叶在水中飘然而下,冉冉升起的青烟和大自然的香味扑面而来,我都会享受到片刻的闲暇和安适。

美哉!人在草木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