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淡化GDP。统计发现,有29个省区市不同程度下调了今年的GDP增长目标,上海则直接取消了GDP增长目标,只提出“经济平稳增长”,贵州省也取消了1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GDP增长目标。
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近几年中国制定经济增长目标的主要依据是就业率,在劳动力数量持续下降的情况下,GDP的调控目标相应的就具有下调要求。人口红利是支撑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其消退是近年来的明显趋势,在2014年全年经济增速创下24年来新低的同时,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也出现了连续第三年下降。此次多地淡化GDP可谓顺势而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淡化GDP增长目标,地方发展的动力、质量、效率从哪里来?地方两会陆续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明确答案,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成为各地转换发展动力、培育发展新引擎的着力点。
重庆对接国家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重大部署,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通过产业布局、财政扶持、生态环保、考核评价等分类扶持、差别约束的配套措施,促进了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各功能区域呈现出相互支撑、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新局面。同时,做大做强集成电路、机器人、页岩气等1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在化解过剩产能、治理大气污染影响全省生产总值增速约1.75%的预期下,河北省提出“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今年将坚定不移调整经济结构,继续化解过剩产能,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同时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进的新机遇。
2015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淡化GDP增长目标,为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型升级腾出空间;向改革要动力,通过改革解决发展新常态下的新矛盾新问题,为地方发展注入持续“活水”。淡化GDP增长目标与深化改革的“双向互动”在各地两会上成为共识。
作为首个取消GDP增长目标的上海市表示,我们不是太关心GDP,而是更加关注自贸试验区改革对上海“四个中心”的影响,包括服务功能的提升、功能性机构的集聚等。
我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安徽省,今年将致力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认真办好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将在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同时,开展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探索发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改革新举措,将继续引领安徽再立农村改革新潮头。
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最希望看到的是经济发展“提质增效”、GDP的含金量高。但如何衡量经济发展的质量,这个评价体系目前国内尚未建立。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诗一认为,未来的可行方向是:把GDP增速当作分母,把GDP质量当作分子,设置一个新的参数,兼顾量和质,使其能够充分反映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据《人民日报》《北京商报》、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