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的复杂性、艰巨性从20年的推进难破局的历程中可见一斑。医改“难啃的骨头”在哪儿?这台“大手术”该在哪里“下刀”?最近,新华社联合《医学界》杂志和丁香园网站发起了一项有3万多名医患对象参与的线上调查,形成了一份医改“关注度清单”。

焦点一:控制医疗费用有多难?

调查:医保报销——73.6%的受访患者希望提高“报销比例”。

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表示,2015年将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水平,提高保障能力,降低群众的自付比例;同时,在全国推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着力解决好群众得大病后负担重的问题,使大病实际报销比例在基本医保报销之后再提高1015个百分点。

焦点二:“家门口”看病有多远?

调查:就诊体验——4小时等号,4分钟看病!52.76%的受访患者希望就诊时医生能耐心一点,多一点时间问诊。47.76%的受访患者希望建立更方便的预约看病渠道,减少排队挂号时间。

是医疗资源不足吗?记者调查发现,“看病难”问题有结构失调的原因,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就诊者寥寥。在缺乏有效分级诊疗制度的情况下,政府增加投入和医疗保险扩面所释放的医疗需求,主要由大医院承担,进一步加剧了大医院的压力,加剧了看病难的矛盾。

焦点三:医患矛盾何时不坐“火山口”?

医患共同的“敌人”本是疾病,然而“极端维权”事件频发,医患之间都戾气弥漫。原本救死扶伤的行业,缘何又变成“危险职业”?

安徽省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患调解中心副主任张国华认为,医患纠纷的根源是信任危机。目前看病自费比例居高不下,有人因病致贫,一旦治疗效果不理想,就容易产生偏激情绪。

现在大医院医生满负荷运转,一个病人常常三五分钟就诊疗完毕。在一些人看来,医生没有给予病人必要的安慰。一旦发生纠纷,在正当机制中寻求不到途径时,一些患者和家属就会用非理性行为讨说法,甚至激化为伤医事件。

焦点四:根治“红包”有多难?

调查:78.7%的受访医生认为工资与付出不成比例,希望“获得体面、合法的收入”成为医务工作者对当前医改的首要期待。

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说:“医生需要回归,而不是要回扣。要尽快健全医务人员等适应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遏制药品回扣“潜规则”,就要强化“显规则”,让医务人员有一个阳光体面的收入。■

(据《团结报》《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