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 年, 邓小平在深圳参观
简短精炼
邓小平的文风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简短精炼。他一贯主张“文章要短而精”,反对开长会、讲长话,提倡开短会、说短话、办实事。他的文章言简意赅,短小精炼,没有长篇大论。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收录的文稿,平均每篇2300字左右,其中1000字以下的文稿有68篇,占总数的一半以上。短文同样可以发挥大作用,他所创立的邓小平理论,提出的改革开放思想,阐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点等,都体现在他的这些文稿之中。
邓小平说:“毛主席不开长会,文章短而精,讲话也很精炼。周总理四届人大的报告,毛主席指定我负责起草,要求不得超过五千字,我完成了任务。五千字,不是也很管用吗?”正是在这篇历来最短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历史性任务。邓小平还说:“开会要开小会,开短会,不开无准备的会。会上讲短话,话不离题。议这个问题,你就对这个问题发表意见,赞成或反对,讲理由,扼要一点;没有话就把嘴巴一闭。不开空话连篇的会,不发离题万里的议论。”
质朴平实
邓小平的文章讲话朴实无华,平易近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他不刻意讲究文采,不去引经据典,不讲空洞的大道理,说的都是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听得懂的真话、实话、大白话,却显示出直入人心,撬动历史的力量。邓小平的文章大多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讲出来的。《邓小平文选》三卷收录的文章中,讲话、谈话的内容占到总数的80%左右,尤其第三卷主要以谈话为主。可以说,邓小平是述而不作,他以言达义,言之成文。
文风体现个性。邓小平朴实的文风是与他朴实的性格完全一致的。他很少引用别人的东西,也不喜欢引用书本上的说法,谈的话都源于实际而又深思熟虑后的感想。
文风承载思想。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并经常运用在生活当中,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名言。“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等,这些通俗易懂的话语,隐含着深刻的道理,打开了人们思想的广阔空间。
深刻透彻
邓小平虽然很少有长篇大论,但邓小平的讲话、文章长于说理,善于分析。邓小平说:“无论是开会发言,写文章,都要进行充分的说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正是通过说理和分析,增强了其思想和观点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邓小平的讲话谈话,往往是开门见山,一针见血,善于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一语破的。他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稳定压倒一切”,“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等。这些提法和观点,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精神原子弹的强大威力。
伟大的理论在于它的深刻洞察力,它能够高屋建瓴,看到事物的极致,达到真理的境界。邓小平的思想观点之所以能够成为邓小平理论,也在于此。如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的思考,他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从我国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性问题。
鲜明创新
邓小平的文风,最根本的还在于创新。他的每一篇讲话文章都有新意,他立场坚定,观点鲜明,从不愿意说别人说过的话,说的都是自己的新话。“中国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开放政策不变,几十年不变,一直要讲到底。”“要横下心来搞建设,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这些新话都充分体现他的个性,振聋发聩。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提出了许多鼓舞人心的全新见解,表现出坚毅果断的大无畏精神和非凡的胆略气魄。他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这些话听起来,让人精神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