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事实证明,在我们家,久病床前,不但有孝子,还有孝孙、孝孙媳。

二000年六月,已八十八岁的老母,突然吐血,一查,肺癌晚期!治!哪怕有一线希望,也要治!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不遗余力!

我的二儿媳尹国美是副镇长兼绿色食品加工基地主任。她整天泡在绿色基地,领导工人加工蔬菜,供应寿光城超市,打通宵是家常便饭,奶奶病后,她找熟人诊治、陪床……无力不使。奶奶出院后,她把奶奶接到她们家,为的是镇医院离家近,有紧急情况,好及时处理。她常给奶奶买衣服。奶奶是小脚,鞋子不好买,她就借出差的机会,留心寻找,买来两双。

出院后,需继续打针吃药,二儿子小清,到寿光药材公司购来满满一箱:药水、注射器、药片,应有尽有。

我的女儿韩慧,是奶奶带大的,对她奶奶的感情特别深厚,听说奶奶便秘,大便时间长,蹲着太累,便特意给奶奶买了个带孔的皮椅,让她坐着大便。奶奶住县医院期间,她晚上陪床,白天三时给奶奶和陪床者送热汤热饭。

四子小宁,家离县医院最近,奶奶住院期间,他和儿媳王秀珍,白天上班,晚上轮班陪床,倒出床铺,供陪床者休息。他见奶奶病重,为奶奶扩大了张像片,以应急需。

三子小明,见奶奶呼吸困难,需日夜输氧,他买来两罐氧气,安装好,让她随时吸上新鲜氧气,极大地减轻了奶奶的痛苦。

母亲在老家养病期间,长子兴社,儿媳韩良桂日夜守候在奶奶的床前,跑前跑后,端屎端尿,尽心尽力。

孝是我家传家宝,是“家和万事兴”的根本。我父亲当家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全家吃红高粱窝窝头,唯独我奶奶天天吃白面馒头,父亲的孝心可见一斑。“老猫床上睡,一辈传一辈。”屋檐上的水往下流。如今,孝传我家,至少已传到我的儿孙之辈。

我母亲九十大寿那天,全家三四十口人,四世同堂,欢聚一起,为慈母祝寿,老母喜泪横流,指着我们兄弟仨说:“我这几个孙子、孙女,比你弟兄仨待我都好!”大伙儿乐得哈哈大笑。

2002年2月11日,母亲寿终正寝了。我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把她的遗像放大珍藏,烙刻心底,节日祭祀,百年之后,将传诸子孙。

父母养育了我们兄妹四个,两个高级知识分子。父母的碑上,刻上了四个金字:德配孟母。

2002年7月17日下午4时,潍坊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晚霞金晖”播出了如上稿件。同年8月28日,笔者应邀到潍坊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做“聊天”节目,现场播放。聊天的中心是:如何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孝敬老人。笔者是中心发言人,内容也是上文。

椿萱仙逝,时光荏苒。转眼我们也成了老人。早在2009年,寿光中学为俺老两口举办了“钻石婚”庆典。

退休后,我和老伴仍住在学校教师宿舍楼。学校自己供暖,楼多气少,温度低。老二和老四,兄弟俩,住在洛城同一座楼上。城市集体供暖后,温度较高。近几年,一供暖,兄弟俩早早地就抢着把我们接到洛城去过冬。开春,停止供暖后,我们就回学校住,尽量不给孩子们添麻烦。

回到学校后,二子小清,每周给我们送一次熟食,以减轻我们做饭的负担。四子小宁,小两口歇班,就调好馅子,来学校和我们一块包水饺吃。三子小明,办了个农场,鸡狗鹅鸭都养着,时不时地往我这儿送蛋送肉,吃不了,用不了,冰箱里塞得满满的。日常生活用品根本不用自己买,孩子们送的,就吃不了用不了。还是那句话:儿子好,不如媳妇好。妯娌们,兄弟之间,从不攀比,各尽所能,尽自己的孝心,没有一个让我们生气的。“心顺一生乐,家和万事兴。”我们能不长寿吗?老伴86岁,我已81岁,身心健康,正欢度晚年!

孝传我家,世代幸福。“在家孝敬父母,胜似远方焚香。”“人若待亲如待子,就是当今一圣人。”此言不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