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无痕的教育,好的家风是父母留给子女最珍贵的财富。我家祖辈都在农村,因我们村靠海边,所以,我父亲既务农又出海打鱼。解放战争期间,参加人民军队,并调往东北参战,且负过伤,立过二等功。母亲则带领我们兄妹五人在家耕种。
建国后五十年代中期,父亲转业来青岛,分配到渔业公司,我们全家也随父亲落户青岛,居住在北京路一个大杂院。这个院大部分是渔业公司的职工,住户关系融洽,邻里非常团结,谁家有困难都能出手相助。
记得北京路大院还有渔业公司留的几间房子,作为职工家属来探视的临时住所,常年有家属来探视居住。有时我母亲做点好吃的,就会送给她们吃。有的要返乡时,我母亲只要知道,总会在第二天一大早提前起来,做好早饭,让他们吃了再启程。
我父亲一九七二年患了偏瘫,行动困难,经常坐在家门口。有一天对门邻居和她的朋友在门前说话,她朋友边说边哭,我父亲就问她哭什么?邻居说:“她是你们老乡,来青岛看病,没有粮票又没有地方住,我家又住不下。”父亲一听就说:“不要哭,咱们是一家人,到我家来住吧!”当天晚上她母女二人就住到我们家了。其实,我们家也住的很拥挤,两间不足二十平米的小房,住着我父母、妹妹和我四人,而且侄女侄子三人还在家吃饭。我大姐住在我们院四楼,两天后,大姐夫看到这种情况就和大姐说:“咱妈六十多岁了,要照顾有病的父亲,每顿要做十来个人的饭,太累了,不如让同乡娘俩住咱家,你和孩子睡吊铺,我到船上去睡。”大姐欣然应允。就这样,在家病休的大姐不仅每天为这母女二人做饭,包吃包住,还帮那位病人煎中药,跑医院,整整忙活了一个多月。
我老家在海阳农村,本村的乡亲来青岛看病,大都奔我家来,吃住在我家,有的要我们陪着去医院看病,有的住院,母亲就做饭给他们送到病房。我们村有几个青年在青岛当兵,父母亲常让他们星期天来我家吃饺子改善生活。
父母亲的为人处世,言谈举止,使我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启迪,领悟了中华民族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也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打下了根基。
六十年代中期,我从护校毕业到市南区第二医院工作。那些年正赶上群众性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潮,学习雷锋等英模人物事迹的活动非常广泛和深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助人为乐,爱岗敬业,做革命的螺丝钉,成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在这样良好社会氛围和良好家风的影响下,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痛病人所痛,急病人所急”的观念,在我头脑中深深扎下根。在日常医疗服务中,除了认真为病人治疗,还尽我所能为病人提供周到热情的服务。有的老年人行动不便,治疗完后,我就搀扶着送他们下楼,遇到体弱的老大娘,我就背着她们下楼。另外,对病人遇到的一些特殊困难,我也总是尽力相助。在粮食实行计划供应的那些年,经常遇到有些农村来的住院病号没有粮票买饭,我就把家里节余的粮票送给他们。有些农村来的住院病人,春节不能回家过年,我就大年初一一大早煮好饺子给他们送到病房,他们在病房里吃上我送的饺子都特别激动,而我也感到由衷的安慰和满足。
有位患者董建国,来自吉林长白山,因化脓性角膜溃疡来我们医院就医。我接诊后经检查,发现他的右眼已肿胀的睁不开,角膜缘血管网及虹膜睫状体血管高度扩张,角膜中央有不规则侵润形成地图状,前房积脓,我就留下他住院。因他没有粮票,我替他在伙房订了饭,第二天我又给了他粮票买了饭票。做治疗方案后,又请我们已经退休的崔老大夫检查会诊,定下了治疗方案,为了慎重又让他到其他医院再检查会诊。回来后,他情绪很紧张,对我说:“任大夫,千万不要给我摘眼球,农民没有眼睛怎么干活?”我问他:“怎么啦?”他说:“大夫说我这个眼睛保不住了,要给我摘了去。”我安慰他后,就按我们的方案,给他进行了保守性治疗,保住了眼球。经过四十多天的治疗痊愈出院,他很感动。虽然他远在长白山,但三十多年来我们一直保持联系,建立了身后的友情。差不多每年冬季,他都会把上山采的蘑菇给我寄一些来,我也买些青岛的海产品给他寄了去。今年春节通电话时,他说另一只眼又不好,我让他来青岛治疗,他说自己经济困难只能在当地治疗,这样还可以报销一点。于是,我在正月初八就给他寄去一千元钱,以解他燃眉之急。
从事眼科工作二十多年,我深深体会到作为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能,还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责任与爱心同样重要。
一九八七年,因工作需要我走上医院的领导岗位,我感到自己的责任更大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自己就更要把人品放到第一位,廉洁奉公,埋头苦干,发扬好家风,好传统,带领职工把医院建设好,发展好。
九十年代初,卫生系统开始创建“三甲”和“二甲”医院的工作,根据市南二医的实际,我们提出了创建“二甲”的目标。当时医院房屋简陋,面积狭小,要创下“二甲”必须先把环境打造好。所以,我们向市南区政府提出了建设医院大楼的报告,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和支持,决定把二医的改造列为一九九二年市南区政府的八件大事之一,并要求我们自筹资金。就这样我们组织全院干部职工,边照常进行医疗服务,边去各级财政争取资金支持,组织拆旧建新工作。经过几年艰苦努力,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一万多平米的大楼,使医疗服务环境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九五年六月创建了爱婴医院,七月市南区两家医院合并,成立了市南区人民医院,三个月后被批准为二级甲等医院。
领导岗位的实践,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作为党员干部,就要积极向上,舍小家、顾大家、有担当、乐奉献,这是人品和官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担任院长期间,实行院长负责制。每年年终考核,上级都要发给院长一定数额的奖金,但我考虑到广大职工都为医院出了力,做了奉献,所以年年发的奖金我从未留给自己,全部用在了职工的福利上。
党的十八大发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号召,这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回顾自己几十年走过的路,我深切感受到对于我们多数人来说,不太可能也不一定有机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来。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就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正像古人所云“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毛主席教导我们:“一个人做点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如今,自己已近古稀之年,看到先辈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踏实做事,敬业乐业,小有所成;看到孙辈们个个学习进步、与人为善、向上乐观,我倍感欣慰和自豪,因为我们向善向上的好家风正在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