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扯出的回忆,往往代表了我们所经历过的某个特定的时代,和那个时代所独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就像下面这三封一样……“晒晒您的旧书信”活动仍在征稿中,参与办法,登录家网论坛博客之家版块发帖,或给《家》刊直接来信来稿。
自写自收的家书
文 刘绍堂
我珍藏着20多封信纸已变黄的家书,每封都重复着“平安”二字,且都是我的笔迹,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家住在鲁北一个偏僻的小村里。48年前我当兵时,村里能把一封信念出个大概意思的没几个。至于能写信的,除了一位满嘴文言文的老先生,就只有学校的于德和老师了。我父亲念过几天速成班,大面上的字认几个,但不会写。母亲则一字不识,这给我写信,就成了非求人不可的一大难事。
那年父亲有病,我回家探望。父亲说:“不念书就愚,咱连封信都写不了。俗话说,家书抵万金,过段时间不给你写封信就觉得不对劲,可常求人写也不方便,趁你在家,写上几十封。”我一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家信,有事就写,没事就算,怎能集中写呢?父亲说:“你写些‘平安’二字的,家中一切都好,就将这平安信邮出;再写些‘有事’二字的,要是家中有事情,就将‘有事’的信发给你。”
为了减少家中求人写信的困难,我同意了。到三间堂镇邮局,一下子买回了50个信封,50张8分的邮票(那时平信邮资8分),并将信和信封都写好。到时候,家中只要将“平安”或“有事”的信一装,送到邮局就行了。
此后,我在枣庄和莒南一带深山沟的军营时,每月都能收到自己早已写好的家书,虽内容重复,可每次都会给我带来喜悦的心情,增添无比的力量。后来,信中还增加了些新的内容。秋天里边装上几片庄稼叶,表示今年好收成;冬天,画上北风吹着的雪花,寓意让我天寒多加衣;过大年时,里边还会有剪好的大红“福”字,几百里外,送来父母良好的祝福呢!
年复一年,封封家书飞来,封封报平安,没有一封“有事”的。其实这期间,父亲病重,家中盖房,只是父母都以平安相报而已。慢慢我明白了,这平安是父母对儿子朴实深沉的爱,是盼望儿子干好工作的良好祝愿。
通联:潍坊市潍城区军休一所 刘绍堂
邮编:261021
电话:(0536)8576603
一封等得我揪心落泪的来信
文 李振声
我和杨继东是发小,俩人光着屁股玩耍,手拉着手上学,好得就像穿着一条裤子,尽管是同一年出生,但他生日大,街坊辈我得叫他哥。高中毕业后我俩一起当兵,但不在一个部队,他去了南疆,我去了西北,互相交流只能靠书信,你来我回,一个月一封,风雨无阻,从未间断。
1979年元旦前夕,我早早去信给他恭贺新年,并附了一张贺卡,但却迟迟不见回复,这在以前从未有过。我有点着慌,又接连写了几封信催问,全都石沉大海没有音讯。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又无从打听,我只能焦虑不安地苦苦等待。那段时间我天天往收发室跑,每次空手而归就感到特别沮丧,直到4月底的一天终于盼到了他的来信,不等回到宿舍就半路找了块石头坐下,迫不及待地打开读信:
振声弟你好!
一定等信等急了吧?真是对不起,这段时间实在没法给你写信,因为我上了南疆自卫反击战的前线。12月份收到你的信和贺卡时我们就接到了参战命令,部队要求停止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全力以赴投入备战,回来后又见到你接连发来的4封信,知道你为我担了那么多的心,哥为有你这么个好兄弟感到高兴。
这次参战得到了不小锻炼,我带的连队参加过不少战斗,大小也有七八次吧,开始对热带雨林的环境不太适应,对敌人的作战能力也估计不足,仗打得不是很顺利,但到后来越打越好,特别是围歼困守沙巴316A师的战斗打得很漂亮,仅用了两天时间就将其全歼,当然我军也有不少伤亡,我们连队的7名战士就是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的。看到敌人吃的用的还有武器装备、工业设备都是我们援助的,就特别生气,有机会代表祖国人们教训一下这些忘恩负义的东西,我觉得这辈子值了。
战斗间隙在猫耳洞待命是最苦闷的时候,闷热潮湿蚊虫叮咬又无法活动,浑身起泡裆都烂了,这时候就特别想家,想念祖国,想念亲人,这张贺卡就是春节时在猫耳洞里找了张香烟盒制作的,你知道我从小不会画画,画得不好,弟别见笑,等回国后再寄给你。
……
哥继东
信中补寄的这张贺卡,画着一个战士手持钢枪在为国门站岗。除了问候春节快乐,还写了一句话:“假如假如成真,别忘了南疆红土地上还躺着你的一位亲人。”
每每看到这封信和这张贺卡,我都会动容落泪,它让我懂得了什么叫情义无价。我的这位战友我的哥虽然没有牺牲在战场上,却在两年前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亲爱的哥呀,您在天堂过得好吗!我想给您写封信,能告诉我您的邮寄地址吗?
通联:李振声,山东省财政厅,
地址:济大路3号,邮编:250002,手机:13953177838
解决我住房难题的一封信
文 于嘉懿
1988年秋天,我由乡镇调到了县里。工作是进城了,但住房却成了非常不容易解决的难题。后来,我写了一封信给县长,没想到,就是这封只有数百字的短信,却解决了长期困扰我的住房难题。
那时,还没有实行房改,都是各单位筹集资金盖起公房,然后分配给职工。有钱的单位,问题不大,一般都有房住。政府部门等单位资金紧张,住房便成了最大的难题。开始,单位领导帮忙在一个单位借了一套平房,暂时住了下来。后来,人家多次催要,只好到城区村租了房。1989年,政府组织集资建房。一套房需交12000元。现在看起来12000元算不了什么,可当时自己的工资只有一百多元,12000元是整整10年的工资啊!家里人口多,生活费加上孩子们上学的费用,几乎每月都是入不敷出,上哪里筹集那么多的钱啊!
怎样解决这一难题呢?经过长时间地观察了解,经过反复认真地思考,我觉得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还是要寻求领导帮助。然而,自己资历浅,职务低,年龄也不大,连书记、县长的办公室在哪儿都不知道,怎么去找领导呢?何况领导那么忙,哪有时间管这些!经过再三斟酌,我想到了《神童诗》里“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那句话,想起了李密的《陈情表》。最后,我决定写信给县长,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反映一下,请求领导帮助解决住房问题。
于是,我连夜动笔,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起草了一封大约三、四百字的短信。信中讲述了自己的家庭人口和经济状况,讲述了自己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等情况,恳求领导能在百忙中关注一下自己的住房困难。打草稿时,反复默读,反复修改,直到认为确实能够让领导感动,能够让领导尽量帮助为止。然后,恭恭整整地誊写清楚,装入信封,送到了政府办公室,让文书转交给县长。
信送出去不久,便传来了喜讯。先是县长告诉我们单位领导,说等腾出了空房,就安排给某某。又过了一段时间,分管的副县长打电话,说政府机关有套旧房,决定安排给我,让马上到房管部门办理手续。听到这一消息,我高兴得跳了起来。很快我便搬了家,住上了公房。1999年,我住的平房拆迁,我又按照房改政策,交了3万元,分到了一套80余平米,现在价值几十万元的楼房,从此,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房产。
现在想起来,多少人为了解决住房问题,托关系,找熟人,请客送礼,花了那么多的钱。而自己却没用一分钱,只是写了一封信,完全按照组织原则,秉公办理,问题便顺利得到了解决。这里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我的那封信写的合情合理,让县长感动;二是机遇好,赶上有腾出来的空房;三是遇上了一位好县长。他后来调到省里,升任为厅长,这是对众望所归好领导的充分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