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在大学讲台的岗位上已工作六年了。常有周围好友问:你们是如何把女儿培养的如此优秀?我和爱人只是一笑,不知如何回答。著名法国作家罗兰曾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我想,现代社会由小的家庭单元组成,家风在潜移默化的传递社会规范,是孩子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是陶冶孩子道德情操的第一学校,女儿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应是家风对她潜移默化的影响。
什么是家风?央视的系列报道已让这两个字家喻户晓了。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构成了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家里的故事,一段家庭的记忆,都是家风的载体。它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是思想、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及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生活中家风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孩子身上会处处烙有家风的印记。
忆往事岁月像是一道风景线,日起叩响黎明破晓,日落点亮万家灯火,删繁就简的勾勒出漫漫人生之路的简单和纷杂。我和爱人都来自基层,从小受到党的良好教育和以朴实勤劳为主要内容的家风影响。刚工作时正值全国范围的学习大潮,我们都是一边上班,一边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考试。当时怀孕的反应使我吐出了黄水,即便那样也刻苦将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和省党政干部电视大学两个专业的课程全部学完,同时拿到两个毕业文凭。最终我和爱人都通过自学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文化层次,并在工作中得以应用。这其中的艰辛女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一回她跟我聊天时说:“妈妈深夜给她缝棉袄的情景至今还记得”。那时虽然工作紧张,但为省钱衣服都是自己缝制。六岁那年入冬突然降温,我晚上从辅导班踏雪回家以后,不顾劳累连夜找出棉花和布料给孩子做棉袄,直到凌晨两点才做好。没想到这件事在女儿幼小的心灵里打上深深的印记。还有一次她天真地问:“如果我考不上名校,妈妈还能对我这样好吗”?我立即回答:“那当然,妈妈对你的好永远是无私的。学习孬好会决定你自己将来的发展,决定你是否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她立刻伸出大拇指说她一定不会让妈妈失望。并讲到一同学这次考试成绩不好,她妈不仅不安慰她,还训斥她,甚至将答应给她的礼物也取消了,她赌气离家出走,几天没理她妈妈。那一刻我感到孩子长大了,她是在考我呢,她在考我对她的关怀和爱护有没有自己的虚荣心。确切说我家没有家训贴在墙上,生活中坚持的是:勤奋、好学、坦诚、助人;重视的是道德品质这个立身处世的根本;传达的是赢得社会尊敬的正能量。我的女儿是在这样的家境中成长的。
女儿从小就很懂事。她因提前一年上学导致第一批少先队员不够年龄而没加入。但二年级全校选大队委时,她竟以较高的票数当选,戴上了“三条杠”。她品学兼优,善解人意,乐于助人,左邻右舍都夸她是好孩子。每当期末考试时,同学有找她解答问题的,她宁肯放弃自己的作业也要帮助别人。因工作学习紧张,我和她爸经常晚回家,她在刚够着灶台时便学会了做饭,最拿手的是炒西葫芦。现在回想起来我真觉着亏欠了女儿,但这也同时使她受到锻炼,那些生活的历练使她在关键时期能够把握自己。
高二时她的成绩一度下降,便自己提出“到没人打搅的外地去学习”。在封闭的学习环境下她成绩提高很快,最终考入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并以第二名的成绩得到学校奖励。本科毕业许多同学都在北京找工作,可她一定要考研。她不怕吃苦在校外租房,同住的女生最后打退堂鼓,她没有动摇。考前我利用周末去北京,从生活各方面考虑劝她在校内留学生公寓租单间住,但她不愿意分散精力。考研分数公布后,电话里女儿叫了一声妈妈就泣不成声……我心头一颤,连声说不要紧不要紧,明年再考!片刻后我明白—她考上了!她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设计专业的研究生。对桌同事亲历这一幕,也与我一起激动不已。研究生毕业后她有留校和到外企工作的机会,但孝顺的女儿考虑到我和他爸逐渐年长需要照顾,毅然放弃首都北京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回济南做了一名大学老师。她酷爱自己的事业,不觉六年多下来已是“桃李满天下”的先生了。结婚典礼仪式上,在她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工作在祖国四面八方和大洋彼岸的学生们通过视频给她送来热情洋溢的祝福。顿时女儿眼里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在面颊滚落 ,参加婚礼的许多众人眼里也闪着感动的泪花。
马年金秋十月,女儿也要做妈妈了。她的对象是中国音乐学院毕业的博士生,被某校引进人才也是一名大学老师。他们夫妻恩爱,情投意合,在生活上互相帮助,积极建设自己的小家庭;在事业上互相支持,比翼双飞,共同为发展中国特色文化而努力拼搏。他们将会继续传承美好家风,弘扬优良传统,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一代。相信他们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