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我水校水文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水文站工作。上班之前,对水文站很陌生,也很抽象,想象中的水文站应该是楼房、干净整洁的庭院、白墙蓝瓦,大门红旗招展。那天报到时,七拐八拐,进入羊肠小道,看到低矮的房子,由铁丝围成的院墙,树条编成的大门,不免有些失望,但同志们热情的接待,诚挚的笑容,很快冲淡了心中的凉意,我进入了工作状态。

风雪雷雨是水文

瓢泼大雨中,洪水暴涨汹涌,测船在浩荡的河面上颠簸,雷鸣闪电从身边穿过,为了测到完整的洪峰数据,水文职工在船上分工合作,配合默契,几十年来积累了数亿的水文信息,壮丽而惊险的场面至今历历在目,叹为观止。

那年代交通不发达,到山区出发碰到恶劣天气,大雨如注,脚下泥泞难行,扛着自行车,艰难步行十几里,是常有的事,回到测站,已是饥肠辘辘,也还要自己点火做饭。

到了冬天,大雪下了一夜,黎明显得格外幽静,也感到十分荒凉,水文人深一脚,浅一脚,到河里破冰坝,测量水文项目。一行长长的脚印,在银色的世界里,像长长的一条链条,弯弯曲曲,从住处延伸到河边,也是一道风景线。靴子踏雪一尺多深,发出嘎吱嘎吱、有节奏的音响,打破了空旷的寂静,也颇有乐趣。野狼野兔对视、跟随,由不习惯到习以为常,胆子也越来越大。

那年代的口号是“脚踏河边、眼望世界”,“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老一辈就是这样遵循着“三老四严”的要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着。

在海浪中成长

马颊河的测量是重要的考验。无棣县马颊河入海口潮水研究项目,由山东省水文总站和鲁北工程局组织实施。测量分为断面组和海洋组, 我分在海洋组。埕口水文站是马颊河最后的一个测站,断面组在其下游十里处工作,海洋组再向下游,向大海方向十八里处抛锚工作。从未见过大海的我,第一次见大海很兴奋,欣赏大海的同时,也见证了“无风三尺浪”,潮起潮落,传说中的大海描述。整个测量过程身体非常不适应,测量船是18米长的拖轮,不但柴油味太刺鼻,而且船颠得很厉害,感觉五脏六腑都移了位置似的,脸色蜡黄,呕吐不止,吐出的是黄胆汁,人难以支撑。淡水是从百里外运来的,所以控制喝淡水是必须的,渴不死就行。遇大风时,海浪滔天,时而将船抛向空中,时而抛向谷底,一个测点深相差几米,为准确反复施测并与断面组同时、同步,在身体很虚弱的情况下,完成了各个水文项目和气象观测。前后施测20余天,一个月返回。现在回忆那时真有些后怕,如果没有事业心,没有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是无论如何完不成任务的。

快乐一生

水文是什么,我理解是人与自然搏斗与沟通,量化,揭露风雪、雷雨、洪水的本质,为人类服务。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我们就是当年的夜归人,如今,老一辈的水文人,已是黑发变白发,欣喜水文事业随高科技的发展,实现了现代化,水文事业一片繁荣昌盛。回忆过去无怨无悔,几十年的水文工作,是我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宝贵经历,累并快乐着,虽苦尤甜。干水文工作其乐无穷,人生若有轮回,来世再干水文,因为我热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