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一年是我国三年困难时期最艰苦的一年,进入初冬后,根据县委“关于冬季所有农村生产队保证不冻伤冻死一头家畜”的指示,组织安排我和苑光祥同志到中至公社蹲点,开展家畜安全过冬工作。根据工作分工,我和公社兽医站的赵会计承担了金岭村的蹲点任务,赵会计的家庭和金岭村相距不远,蹲点时回家食宿。我独自一人住在饲养院,在集体食堂吃饭,度过了三十多个日日夜夜。

到达金岭村的当天,我和赵会计便到各生产队的饲养院检查,发现畜舍普遍失修漏雨,墙壁裂纹透风,门窗损坏严重,在寒冷的冬天就会变成冷库。饲养的牛驴等家畜,身体瘦弱,皮毛干燥,有的老弱病牛卧地不起,冻得直打哆嗦。面对这种情景,一种强烈的责任心涌上我的心头,立即找生产队大队长沟通情况,提出当务之急是保护家畜别冻着。可大队长心不在焉的说:“光人还顾不过来,那还顾得上管牲畜。这句话呛得我不是滋味,但我仍然耐心的说:“保人是重要,可保畜也重要,如果牲畜过冬发生冻伤冻死问题,明年春季生产会受严重影响。”大队长以质疑的口气说:“你说怎么办呢?”我趁机提出维修畜舍、储备饲料、精心喂养等措施,大队长觉得说到点子上了,当晚召开各生产队长会议,决定抽调六名泥瓦工,由副队长带领进行畜舍维修,力争在严寒到来之前完成任务。

在畜舍维修过程中,六名泥瓦工开始干得很出力,但几天以后出工不出力,副大队长催促着干,泥瓦工拍着肚子说:“肚子里没有饭,干活没力气,早点收工吧。”这分明是要饭吃,怎么办呢?我马上去找大队长商量,决定给每名泥瓦工每天增加半斤口粮,泥瓦工干活有了劲头,分工急干,各显身手,采取畜舍漏雨用麦秸填补,墙壁透风用粘泥抹平,加快了工作进度。副大队长看我和泥瓦工一起干活,一样吃粗饭,晚上送来一包炒花生,让我零吃点补补身子,可我想到集体食堂油料短缺,炒菜少见油花,坚决不收炒花生,副大队长称赞的说:“真没见过你这样的倔强人。”我坚持吃粗饭,不收炒花生,每天早出晚归不歇工,赢得了泥瓦工的信任。经过半个月的突击抢修,全大队24间畜舍风雨不漏,门口还打上草帘子挡风御寒,大队长看了高兴地说:“牛驴住上这么舒适的保暖屋,安全过冬有保障了。”

备足饲料是确保家畜安全过冬的大事。各生产队的农作物稻杆,普遍散放在田间地头和街头巷尾,一旦遇上阴雨天发生霉烂,就会出现家畜饲料短缺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和大队长商量了一个激励办法,即凡是散放在村里村外的稻杆,那个生产队收集就拥有所有权。这一招还真灵,各生产队争先恐后地抢收稻杆,仅三天时间收集稻杆5.6万斤,平均每头家蓄2000斤,但尚缺500斤饲料怎么筹备呢?大队长指着村外群山说:“靠山吃山,发动每个社员上山割青草150斤,完成任务后补贴3斤口粮,完不成任务扣3斤口粮。”第二天上山割青草的社员络绎不绝,我也借了一把镰刀上山割青草,裤角被野枣树枝子撕破了,手掌被刺破出血,但我坚持不下山,连续两天收割青草150斤。全大队共出动男女劳力250余人次,收割青草2.1万斤,平均每头家畜增加饲料750斤,超额备足了过冬饲料。

饲料粮是保证家畜膘肥体壮的物质基础。公社规定每头家畜每天一斤精粮,当时社员生活困难,普遍存在人吃畜粮和畜吃空粮的问题,必须坚持饲料粮一斤不少收,家畜一两不少吃的红线,我同大队长研究,决定对饲料粮集中管理,实行专库专人保管。听到消息的生产队长和社员都不同意,有的生产队长说:“人都吃不饱饭,那还顾得上家畜吃饭。”也有的社员说:“把畜粮虚报点,留给人多吃点。”为了解决思想问题,从生产队长到社员,层层召开会议,反复进行思想教育,我对生产队长和社员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家畜今冬不长膘,体格不壮,明年春耕就得人拉犁。” 听了这话后,多数社员不吭声了,可有的生产队长提出粮食不够吃怎么办呢?大队长公开承诺说:“先把实有粮食分到人头和家畜,不够的分配储备粮。粮食单独存放保管,锁上两把锁,保管员和饲养员各拿一把钥匙,取粮时两人同时开锁,严防跑冒滴漏。”这一来生产队长和社员的思想统一了,我心里也一块石头落了地。

为了保证家畜吃好饲料粮,通过召开饲养员座谈会讨论,决定采取磨面煮浆的方式加工饲料粮,使家畜既能开胃又能吸收营养。我、赵会计和饲养员共同磨面煮浆,一起挑着煮浆喂养家畜,有一头老弱牛卧地不起,我把煮浆端到它的面前,一手扒着牛嘴唇,一手喂煮浆,喝下一瓢煮浆后,老弱牛张开嘴还要喝,我又端半瓢煮浆喂它。根据老弱牛的饮食习惯,我以后每次给老弱牛喂一瓢半煮浆,十天后老弱牛竟奇迹般的站起来了,体重也增加了,皮毛也变得光亮了。看到这个情景,老饲养员高兴得合不拢嘴了,我心里也乐开了花。

家畜的居住和喂养条件改善了,畜圈卫生还不整洁,必须再烧上一把火。趁中午老饲养员回家的时间,我推起小车清扫畜圈,粪便散发出刺鼻的臭味,我闭紧嘴把粪便推到院外去,又从院外推回新土撒到畜圈里,用新土把畜圈地面覆盖起来,实现了畜圈的干燥清洁。老饲养员看见畜圈面貌焕然一新,表面不闻不问,暗里却较起劲来,每天早早地把畜圈清扫干净,撒上一层新土,不留一点死角,挑不出一点毛病。我看了喜在心里,把老饲养员的行为作为事迹进行宣传,通知各生产队的饲养员前来学习,回去都把畜圈进行大扫除,全换上新土,并用石灰水消毒,保证了家畜的健康。公社党委召开两次座谈会,推广金龄村大队的工作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全公社家畜安全过冬工作。根据蹲点情况,我撰写了《中至公社采取好措施保护家畜安全过冬》的新闻稿,邮寄到大众日报社,很快在大众日报第二版刊发,发挥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转眼五十多年过去了,回顾我到金龄村蹲点的经历,使我体会到只有密切联系群众,心里想着群众利益,就一定会形成凝聚民心的力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