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张洪荣老县委书记,上了年纪的人都能讲出他在蒙阴工作的故事。张书记在蒙阴工作二十多年,骑着一辆破自行车,走遍了山山水水和每一处村落,为基层干部群众解决了数不清的实际问题。他带领全县人民战天斗地、治山治水,十年间深翻改土二十多万亩,车推肩挑人工造地近十万亩,垒砌河堤地坝一百多万米,修建水渠渡槽三百多华里,建水库塘坝一百多座,栽植果树一百多万株,地边植桑六十多万棵,牲畜存栏十三万多头,农民摆脱了贫困,使蒙阴成为全省第一批“学大寨”先进县,在华东六省市经济工作大会上作典型发言,震惊四座。

我是一九七一年到县委办公室工作的,目睹了张书记的工作风采。他在文革时期受到严重冲击,被“造反派”连续批斗,因九十度弯腰时间太久,造成了腰椎五节疏松,走路直不起腰,不能久坐,不能久站。但是他没有怨言,为尽快恢复生产秩序,仍夜以继日的工作。他不断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解决现实问题。蒙阴山岭多土地少,再加上建重山水库占去了唯一平原地,当时全县有三分之一人口吃国家救济,解决农民吃饭问题是第一任务。党中央也多次强调,“以农业为基础”,“以粮为纲”,号召“全国学大寨”,下决心解决粮食问题。

面对蒙阴的七山二水一分田、十年九旱又岁岁冲决的自然环境,如何进行治理?张书记为寻找解决办法,忍着腰椎疼痛,骑上自行车,带上军用破棉被,从旧寨考察到坦埠、岱崮、野店。在坦埠诸夏村住了一宿,考察了村南面的梓河和村北面的蘑菇山,晚上与村支书张凤祥彻夜长谈,对河滩如何治理,山岭如何改造,反复探讨。第二天到了岱崮村,路途较远,车子颠簸,腰疼得厉害,住在公社院里,晚上洗了脚,算睡了一次好觉,第二天一早与公社领导看望了三线厂建设工人。吃过早饭骑车上路去贾庄村。贾庄村全部是山岭,八、九个村落散布在山沟里,穷山恶水。张书记弯着腰走遍了每个村落,认真倾听农民的呼声,晚上住在村支书高庆贵家中,又是一次彻夜长谈,对山岭如何改造反复研究。第三天去了野店,在烟庄管理区草房里住了一宿,天一亮去毛坪村考察,村支书臧西军带路,顺着羊肠小道在深山里转了大半天,臧书记说才走了三分之一的路程,这个村的荒山是全县最多的。对大面积荒山如何治理,又是一个课题。在臧书记家中吃中午饭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二点多了,边吃边啦边探讨,饭吃饱了,话讲透了,留下一斤粮票四元钱,粮票臧书记说什么也不要,只留下了钱。我们到了高都村天就黑了,住到了小学校里,与看门的老大爷搭伙,顺便了解校舍情况,看了黑屋子、土台子,张书记很是心酸。天亮启程,沿着黄土山水库流域回到县城。晚上张书记挑灯夜战,自己写调查发言提纲,我一直抄写到天亮。在县委常委会议上,张书记作主题发言,提出了河流治理、山岭治理意见。他形象地讲:我们县里山多沟多,需要搞“五层楼”开发建设,要闸山沟、修塘坝、栏洪蓄水,并疏通河道,河沟两边砌堤堰,堤外填土造地,这叫作山涧小平原,算第一层楼;第二屋围绕山脚修梯田,田边植桑保水土,可种耐旱粮食作物;第三层根据土质修间隔式梯田,栽植水果(苹果、梨、桃等);第四层挖鱼鳞坑,栽植干果(核桃、栗子、枣等);第五层山顶部分栽植耐旱树木,发展薪炭林。要先易后难,先吃肉后啃骨头,用三年时间解决吃饭问题,五年时间老百姓手中要有零花钱,解决学校的黑屋子、土台子。有了指导思想,有了蓝图,怎么干?用张书记的说法:就是抓典型带全面,抓两头带中间,一级带着一级干,全县干群齐上阵,发扬战争年代那么一种精神,那么一种勇气,那么一股劲头,打一场改天换地人民战争。

张书记抓的第一个点是坦埠诸夏村。他拖着病体,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住就是一星期。对梓河治理作了规划,对蘑菇山治理作了布局;成立了青年突击队,铁姑娘队,老年愚公移山队。全村老少天亮干到天黑,夏干三伏,冬干三九,一年河滩造地八十多亩,蘑菇山修梯田五十多亩,河滩植杨树三千多株,梯田栽果树二千多棵,修建引水渡槽一华里。在诸夏村召开了全县现场大会,村支书张凤祥介绍了做法,青年突击队长、铁姑娘队长介绍了干法,张洪荣书记发表了热情漾溢的讲话,在全县掀起了改山、治水、造地的热潮。在年终全县四级干部大会上,县委县府向诸夏村颁发了第一面“学大寨先进单位”红旗,这就是当时说的“一面红旗领全县”。第二年县长李瑞生抓的岱崮贾庄村、武装部抓的桃墟魏城村,与诸夏村并列成为三面红旗,这就是当时说的“三面红旗”带全县,后来发展到十面红旗。

先进单位要培养,对后进单位也要下功夫抓。当时联城公社的工作比较被动,群众的热情和干劲不是很足。张书记骑上自行车,带上被子,拿上止痛药,走遍了所有村庄,帮村干部出主意、想办法,鼓勇气、促干劲。并安排三辆卡车,亲自带着所有村干部到诸夏、贾庄村参观学习,从而调动了积极性,掀起了生产热潮。

工作中张书记勤于思考,勇于开拓发展。针对蒙阴山多草多树多特点,提出在抓好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果业和畜牧养殖业,处理好农、林、牧三者关系,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桃墟的吉宝峪村、蒙阴镇的八达峪村就是这类典型,直到今天还具有指导意义。后来又提出了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思路,引导农民奔向致富路。

在“以粮为纲”的年代里,提出这样的思路风险很大,我记得张书记曾受到省委政策调研室领导的质疑。有两位领导同志在考察了个别村庄后,向张书记提出:农民在发展养羊、养牛、养兔,违背了“以粮为纲”的最高指示,属于“资本主义尾巴”倾向,要制止。张书记反驳说:“发展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蒙阴山多草多树多,资源不能浪费,在解决吃饭的前提下,农民适当养些家禽、牲畜,增加些收入,也为城里人增添些肉蛋食品,要不然我们能吃上鸡蛋吗?冬天能吃上火锅羊肉吗?我认为‘以粮为纲’不能搞一刀切,山顶上是不能种植庄稼的”。说得他们哑口无语。张书记常讲:民以食为天,我们干部以民为天,讲话、干事情,要站在人民的角度,不能站在那个领导的角度。我们是农业县,农民迫切需要的,就是我们急于要干的。

创建化肥厂就足以说明他“以民为本“的思想。张书记在慰问三线厂之一的鲁光化工厂时,发现十里八村的农民,担着水桶到鲁光化工厂大门西侧排队接从炸药生产车间流出的废水。听农民讲,废水中含有氮氨,上到地里庄稼长得好。一句话引起张书记深思,蒙阴的土地需要化肥,上级分配的化肥数量很少,价格又高,农民买不到也买不起,我们能否上化肥厂,解决农民需要。他先咨询了鲁光厂的厂长,厂长大力支持。张书记马上召开常委会研究,决定上化肥厂。成立了指挥部,张书记任总指挥,王成义副县长任副总指挥,有关部门、单位为成员,并组织了一批精干人员,选了厂址,租用两间民房做办公室,几天之内开了张。化肥厂上马,张书记现场办公十多次,王成义吃住在工地,一队人马黑白夜战,当年建厂当年生产,这在临沂地区是个奇迹。

张书记对待工作雷厉风行,对群众和蔼可亲,对农村干部谆谆善诱。全县二百多个村的支部书记,大都一见面就能说出姓名,支部书记找他谈工作,从不推诿,总是抽时间接见,遇到吃饭时间,就请他们到自己家中吃饭,待为亲人。

他对待国家干部要求严格,奖惩分明,不论资历深浅,一律对待,犯了错误当面批评,不迁就。曾经有位公社党委书记,年龄大,资格老,没有完成好县委布置的工作,在公社党委书记参加的常委扩大会议上,受到张书记的严肃批评:你是一位老同志,有着三十多年的党龄,二十多年的领导工作经验,是不会干工作吗?不是!你是倚老卖老,吃老本,不图进取,懒汉懦夫思想作怪!那位公社书记流了眼泪,在会上作了深刻检讨,并表示了干好工作的决心。回到公社连续半年没回家,所有村庄、山头跑了个遍,调动了农村干部群众积极性,工作有了显著变化,后来又受到张书记的充分肯定和表扬。

张洪荣书记不仅有着良好的工作作风,还有着良好的学风、良好的文风、良好的会风。他对学习抓得非常紧,每天晚饭后,除了开会、集体学习和找常委的同志谈心外,就是读书学习。学马列著作、毛泽东思想;学上级发的各种文件、指示,边学边思考,与自己的思想和蒙阴实际工作相结合,用于指导行动,指导工作。他的讲话既有理论高度又与蒙阴实际紧密结合,切实解决现实问题,不仅干部爱听,普通农民也非常爱听。他的讲话在全县各行政村大喇叭播放,农民一听到张洪荣的声音,放下锄头就往喇叭跟前跑。他们说:“张书记的讲话都说到俺们心里了。”张书记平时讲话不用秘书写,但是要跟着记录,讲完了整理记录,同意后打印下发。他常讲:写讲话稿不能抄书抄报抄文件上行下效,不能“八股调”,那样没人爱听,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讲话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拿出办法来;要少讲成绩,成绩不讲跑不了,问题不找不得了。

对于会议,他强调少开会,开短会,办实事。常委会只要不是保密的,先让办公室与各常委打招呼,准备开会研究什么问题,先行思考,这样开会发言可节约时间。为解决某些重点问题,常委也开现场会。我记得曾在诸夏村开过常委会,在化肥厂开过常委会,在贾庄村也开过常委会,还在野店“五一灌渠”指挥部开过常委会。会议虽在点上开,但当时关系到全县重点工作的成败与发展。

张洪荣书记已过世多年了,他那个工作年代虽然是计划经济时期,人民公社体制,以大队生产队为劳动单位,与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截然不同,工作方式方法也有区别,但是他那种满腔热情的工作精神,那种顽强意志,那股勇气,那股劲头,现在及将来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