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一则新闻引起了记者的关注:在运城市垣曲县,退休工人杨金玉自筹资金创办了山西省第一家民办抗战纪念馆——中条山抗战纪念馆,并于2014年清明节收集起曾在中条山参加抗战的烈士遗骸,建起了垣曲民兴烈士陵园。在194157爆发的中条山战役中,抗日军民浴血奋战,抵抗了日军一次次的侵略,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201493,位于垣曲县皋落乡民兴村的中条山抗战纪念馆正式开馆并免费向游人开放。那么,一位退休工人是如何想到要创办关于中条山战役的纪念馆和烈士陵园的?中条山抗战纪念馆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绵绵细雨中,记者一行驱车来到中条山抗战纪念馆,见到了杨金玉馆长。今年56岁的杨金玉个头不高,身材瘦削,衣着非常朴素。刚见到记者的时候,杨金玉还略有些拘谨,但一谈起他的红色“事业”,杨金玉整个人马上变得健谈起来。

痴迷红色收藏  萌发创办中条山抗战纪念馆的念头

从垣曲县第一造纸厂退休后,杨金玉就一直热衷于红色收藏。为了收集有关革命历史的红色藏品,他不怕辛苦,走遍了运城的市县乡村,甚至远至市外、省外。只要能收集到红色书籍、红色藏品,他不吃饭不睡觉都可以。早在2007年,杨金玉就自筹资金创办了垣曲县革命老区纪念馆,中条山抗战纪念馆是杨金玉创办的第二家纪念馆。

提起创办中条山抗战纪念馆的初衷,杨金玉说:“我是2011年开始有建中条山抗战纪念馆想法的。我舅舅牺牲在中条山战役的战场,父亲也是一名老兵,受家庭的影响,我特别喜欢收集红色书籍、图片和实物,尤其是关于中条山战役的。我特别想把自己多年花费心血收藏的藏品都展示出来。而且我也接触过很多在中条山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很想将他们抗战的故事介绍给大家,他们不能被遗忘。”

有了创办中条山抗战纪念馆的念头后,杨金玉开始走访抗战老兵,收集资料、图片、实物等有关中条山抗战的藏品。为了收集建馆所需的资料,杨金玉在其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不仅在省内各地奔波寻觅,还远赴邯郸、西安、平顶山、南京、湖南资兴等地,行程三万多公里,光车票就花费了大约11万元。

心存感念  有很多故事至今使他不能忘怀

辛苦是值得的,杨金玉在付出辛劳汗水的同时,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有很多感人的故事至今使他不能忘怀。

现住夏县的文贯中,19205月出生于垣曲县,属黄埔军校七分校十六期总队步兵科。最早是老人的儿子听说纪念馆的事情后,告诉了老人。文贯中老人听说后,马上联系上了杨金玉,给他讲述了很多发生在中条山的战争经过。提供给纪念馆很多资料、实物展品,还将自己的简历交给了杨金玉馆长,表示纪念馆建好后自己一定要亲自去看看,老人的心愿是迫切的。但可惜的是,文贯中老人终究没有等到纪念馆开馆的那一天,他于201211月不幸去世了。老人的心愿未偿,谈及此,杨金玉的声音中有一丝哽噎。

20141026,原籍河南、牺牲在垣曲的抗战将领张锡庆的后代约110多人,在中条山抗战纪念馆为张锡庆举办了悼念仪式。张锡庆是河南省巩义市人,1941年春,他在与日军抗战中壮烈牺牲,埋骨中条山,年仅40岁。如今张锡庆牺牲已经74年了,尸骨仍没被找到。后人想去祭拜他,但苦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地方。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锡庆的儿子在网上看到垣曲县开办了一家中条山抗战纪念馆,来到该馆后,惊讶地发现“将士墙”上挂有张锡庆的照片,便集合起分散在郑州、西安、上海、重庆等地的亲属几代人,定好时间后,一起赶到垣曲参加祭拜。其中,年纪最大的是张锡庆的大女儿,如今已八十多岁了,虽然腿脚不便,但她坚持坐着轮椅也要赶来祭拜自己的父亲,最小的曾孙则只有四五岁,也随家人前来祭拜先辈。

仪式结束后,张锡庆的后人们都激动地说,这次祭拜活动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以后一定要常来这里祭奠,以便后人能够铭记历史、缅怀先辈、珍视和平。离开时,他们还一起捐助给纪念馆5000元钱,并提供给纪念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和实物。

还有一位稷山的老共产党员,名叫洪超彦,大约1939年~1940年在闻喜、夏县一带参加过抗日活动。当他得知杨金玉开办了中条山抗战纪念馆的消息后,专程去邮局给纪念馆寄来500元捐款。杨金玉觉得老人自己生活也不易,有心意就够了,坚持将钱通过邮局退了回去。没想到几天后,老人不顾自己八十多岁的高龄,又专程骑自行车去当地邮局再次将这500元寄过来,非要杨金玉收下。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在收集展品的过程中,有很多人听到纪念馆的情况后,分文不取,将自己多年珍藏的藏品免费赠送给纪念馆。同时,省文物局、省旅游局、垣曲县相关部门等也对中条山抗战纪念馆的建立,提供了资金、展品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谈起这些,杨金玉的眼中满满都是感激。

辛劳汗水终获回报中条山抗战纪念馆终于落成

经过三年的辛苦准备工作,201493,中条山抗战纪念馆终于正式开馆并免费向游人开放了。这一纪念馆的开放,填补了“中条山战役”没有专属纪念馆的空白。中条山抗战纪念馆位于运城市垣曲县皋落乡民兴村,总投资约286万元,占地4200平方米,原为学校,主要由展室,纪念亭、碑,烈士陵园三部分组成。其中,展室面积约1200平方米,共分“铁证如山”“全民抗战”“永远的记忆”三大部分、14个展室,展出了大量真实的历史图片、珍贵的文字资料、部分战斗器械及将士遗物等。集中反映了19383月至19458月,中条山地区军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和大无畏的抗战精神,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中条山地区的暴行。2014年,杨金玉又在村支部书记的支持下,在中条山抗战纪念馆附近建起了垣曲民兴烈士陵园,已有多位烈士的遗骨安葬于此,让更多的参观者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缅怀先烈。

为了建好纪念馆,杨金玉可谓费尽了心血。筹备建馆的280多万元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杨金玉不仅花光了自己多年的积蓄,他还向亲戚朋友借款、向银行贷款等等,才将这280多万元凑起来。搜集展品,杨金玉也从不惜资本。为了给参观者提供较为舒适的环境,杨金玉还聘请了多名工作人员开展免费讲解等各种服务。这些都花费了杨金玉大量的财力、物力和精力,但杨金玉说,看到落成的中条山抗战纪念馆,他感到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中条山抗战纪念馆开馆7个多月以来,参观人数已近万人次,并有多名抗日烈士后人从台湾、湖北、河南、陕西等地远道而来寻亲祭祖。杨金玉说:“建立这个纪念馆,就是想让更多的人牢记历史、珍惜现在。”是的,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山西省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仍然有许多重要的历史资源深藏在各地,亟待发现、保护、整理,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引入民间力量参与创办各种公益性纪念展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同时,对上述公益性纪念展馆,有关部门也应在原则的基础上多加支持,确保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杨金玉在为参观者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