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俗称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学语言中的一朵奇葩。上、下联相配为偶,又称对偶,其基本要素便是:在两两并行的句子里,字数的长短相同,平仄的顺拗相协,词性的虚实对举,语义的事类相关。楹联句式之整齐对称,给人以工整、流畅和赏心悦目的感觉。我从年轻时就喜欢欣赏对联,随着年岁稍长,或受人所托,或工作之需,常常信笔为之,试撰一些楹联。以我一生的经历而论,在四川省作协工作时间最长,算起来已近三十年。马老(识途)担任省作协主席、巴金文学院院长期间,我在他的领导下,担任省作协副主席兼巴金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马老的旧学底子很深,受他老人家的教诲和影响,我也时常撰些对联,并向他老人家请教。后来巴金文学院新址落户龙泉,马老撰联曰:“巴山蜀水多文采,喜看前波引后浪;金凤银凰齐和鸣,敢将旧唱变新声。”流沙河先生亦撰了一联。我便步他们之后尘,应时任党组副书记的傅恒同志之邀,于20033月撰一联曰:

“楼连锦江,滋兰树蕙,文如龙泉桃花盛;

院接玉垒,含英咀华,德似蜀郡芙蓉馨。”

此联由省作协老领导陈之光先生书写,刻字制成长匾,紧傍马老所撰楹联之侧,悬于龙泉巴金文学院展览大厅门首。

之后若干年,龙泉巴金文学院的其余辅助设施,如茶坊、餐厅、宾馆等陆续修建完善,装修一新。应负责巴院管理工作的王朝培先生之约,我即撰联曰:

“讲心里话,德追巴金慕高品;

读再思录,行效芾甘思大家。”

此联中涉及到巴老新时期的代表作:随笔散文集《心里话》和杂文集《再思录》。巴金本姓李,名芾甘。《诗经·召南·甘棠》曰:“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广韵》曰:“芾,草木盛也。”相传西周时的召伯曾在甘棠树下听讼、断狱,办理政事,公正无私,使官民各得其所,天下大治。后人因作《甘棠》诗颂其功德,诗中有“蔽芾甘棠”之句,后因以此语颂扬有政绩的官吏或其功德。巴金出生于文化世家,在清朝为官的祖辈为他取名“芾甘”,是颇为考究并寄予厚望的。

过了不久,我又应邀撰联曰:

“捧读家春秋,文阁心暖无寒夜;

经受雾雨电,旅舍情深有憩园。”

上联嵌入巴老名著《家》《春》《秋》《寒夜》,下联嵌入巴老名著《雾》《雨》《电》《憩园》。

我还曾另撰一联曰:

“牢记先生教诲,心交读者讲真话;

谛听时代召唤,情系人民著华章。”

上联嵌入巴老名言:“把心交给读者”“要讲真话”。

后来,与巴金文学院毗邻的“(郭)沫若艺术院”亦修建装修完毕,我应邀撰一联,曰:

“艺术院毗邻文学院,当不负郭老、巴老;

老前辈策励新一辈,应多出英才、俊才。”

其时,巴金文学院、沫若艺术院共建的“金朝文化酒店”落成,我又应王朝培先生之约,撰联曰:

“巴金泰斗,千秋懿范辉后世;

沫若宗师,百代楷模励今朝。”

懿范者,美德、善行之风范、楷模也。此联还以“今朝”与“金朝”谐音,既指今朝(今天、今世),又暗指“金朝酒店”。

巴金文学院茶楼装修一新后,我又撰写二联。其一联曰:

“书传四海,文苑秋实巴金梦;

鼎煮三江,雅堂春光陆羽茶。”

下联提到的陆羽(733804),是我国最早的茶文化专家,被后人尊为“茶神”,有《茶经》专著传世。另一联曰:

“泉烹香茗念巴老,

水浇翠竹思故园。”

故园,既指故乡,亦指巴老代表作《故园》。

2005101719时许,101岁的巴老与世长辞。我受省作协和巴金文学院委托,连夜草拟了《唁电》,致巴老之女李小林并转致上海巴金先生治丧委员会,表达了四川文学界的哀思与悼唁。《文学报》记者余义林飞赴四川,对马老和我进行了专访。18日追悼仪式上,由我宣读了《唁电》;我为巴老撰写的最后一联——挽联,张挂于巴金文学院巴老灵堂两侧:

“痛失文坛泰斗,高风亮节千秋范;

齐仰人世楷模,俊才绝艺一代师。”

为巴金文学院撰写的若干楹联,大抵可归入“宽对”之列,而不属严格意义的“绝对”;这些楹联,或集前人之字,或由书法家徐炜先生等书写,现存于龙泉院内,代表我和同仁们的一瓣心香,表达了文学艺术界对于一代宗师巴老的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