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数据,去年一年,北京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约为25%;在虽未造成死亡,但有人受伤且财产损失较大的事故里,涉及60岁以上老年人的占到了三成到四成。
平心而论,和全国绝大多数城市相比,北京的交通环境已算得上比较文明,但为何作为典型弱势群体的老人出行,所遭受的伤害比例仍然远远超过了人口比例?是老年人自己交通法规意识过于淡漠,还是如今的交通环境对他们而言过度险恶?如今,难道老人们出趟门也要冒这么大风险不成?
多位一线交警认为,“老人反应能力差”“交通法规意识差”“没有让行意识”等是主因。在定责文书中经常出现老年人“横穿马路”“闯红灯”“逆行”之类的描述。
乍一看,老年人似乎成了道路交通中最“失范”的一群人。诚然,中国以飞的速度进入了汽车时代,人们特别是老年人的交通规则意识还停留在步行甚至是自行车时代,远远没有跟上形势的变化。
但这不是唯一的原因,如今的交通环境对老年人而言过度险恶。一位交警曾感叹,很多老年人都认为“他们开车的不敢撞我”,“很多人把自己的安危完全寄托在别的司机身上。可是实话实说,如今在路上开车的好多司机,真的配不上您以性命相托的信任”。
同时,我国虽已历经十余年的交通建设高速发展时期,但道路上的人车关系其实仍是“车本位”。譬如,马路虽宽,留给行人和非机动车的车道却少;不少红绿灯的时间给汽车的太多,给行人的太少,老年人甚至难在一个绿灯周期内横穿一条马路。
各位“家”人,您有出行难题吗?在减少老年人出行风险的问题上,您有什么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