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家风正,人丁旺”、“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一个家庭的兴衰与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自古以来,孝道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老人,重在心意,而不在于奉送的物质多少。我们家的家风主要就是孝道。

我父亲跟我讲,小时他家非常贫穷,原因是爷爷早早去世,奶奶拉扯4个孩子,上边还有我的老奶奶,生活的艰辛不说也可想而知。奶奶没有被困难吓倒,鼓足勇气,就用双手改变了全家的生活状况,勤劳能干的她把家的里里外外打点得井井有条,成为同辈家族中的佼佼者。

奶奶特别孝顺。我老奶奶有喝酒的嗜好,当时的生活条件,别说喝酒,就是填饱肚子都成问题。即使这样,奶奶不是今天卖几个鸡蛋,就是明天卖点菜,用换的钱给老奶奶打酒。后来,老奶奶的酒量不断增加,发展到晚上不喝两口睡不着觉的地步。奶奶常劝他少喝点,对身体不好,可老奶奶依然如故。一次,老奶奶酒喝多了,半夜上厕所时摔倒在地,脸也磕破了,父亲生气地说:“这样喝酒,以后不给打酒了。”可时间长了,看见老奶奶晚上翻来覆去的样子,奶奶又偷偷给她打酒。老奶奶常和左邻右舍讲。

我小时候,爸爸在外地上班,家里只留下奶奶、妈妈、哥哥、弟弟、和我。繁重的农业劳动,繁琐的日常家务均由妈妈承担。她白天在生产队里参加集体劳动,放工后,便急急忙忙地跑回家,为我兄妹做饭,从事喂猪、喂羊、洗衣、打扫屋内外卫生等家务劳动。夜深人静,我们都休息了,可辛劳一天的妈妈还在油灯下为我们缝缝补补,让我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妈妈勤俭持家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的成长和进步,也关乎着全家人的和睦幸福

爸爸在外上班,每周回家一次,回家不管早晚,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先探望我的奶奶,那时正是国家困难时期,物资极度匮乏。我家的生活非常艰苦,粮食不够吃,有时肚子饿得“咕咕”叫,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生活更苦,只能以野菜代粮充饥。爸爸忍受着饥饿和繁重的劳动,把自己的细粮省出来带回家,让母亲做给奶奶吃。当时因为我年纪小,不懂事,心中纳闷,还经常为此哭闹,现在想起来真有些后悔。

我家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每逢季节转换,总要买一些时令蔬果,或一些奇巧稀少的食品。这些东西买回家后,奶奶、爸爸、妈妈、姑姑等全家人聚在一起共同享用。分吃时,先从奶奶开始,按辈分高低,由老到小依次分发,最后才是小孩。奶奶总是把自己的那个留给我吃,全家聚在一起其乐融融地享受天伦之乐。

良好家风的潜移默化使我明白了“孝”是联系着我家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纽带,能让家庭成员团结和睦,也是促进家庭成员相互帮助、相互谦让的动力。勤俭持家、以孝育人是我家一脉传承下来的古老家风家规,长辈们常以此为依据来约束我家的晚辈的行为,以更利于其学习上进。

从我记事起一直延续到现在。记得我奶奶去世时,临终嘱咐我爸爸说:为人一辈子不容易,一定要教育孩子,对人要厚道,邻里要和睦,再苦、再累、再穷也要诚实信用。百善孝为先。我爸爸按照我奶奶的临终嘱咐,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事事言传身教为子女做榜样。

到了我们这一辈,更加懂得了家风的重要性,每逢节假日或者是礼拜天如果有时间我尽量带孩子一起回家看望老人,目的是让孩子亲眼看到自己的父母是怎样孝敬老人的,千教万教重在行动。在此基础上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领孩子到邻居家进行走访,体会到邻里之情,和睦相处的意义。现在我的两个孩子都比较懂事,让我自豪的是:两个孩子在外坐车时,只要看到老人或者孕妇没有座位都是主动地为他们让座。看到有人有困难,主动伸出温暖的手热情相助。

我想,如果每个家庭都能传承优良的家风、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拥有良好的家风意识,一个家的所有家庭成员的品德是纯洁的、高尚的,那么一个社会定然是和谐的。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感恩教育,传承孝道文化,让生活更加文明、和谐、有爱。

由于我家的家风在远近闻名,领导们树立榜样,同事们作为学习的模范,也经常让我作报告介绍经验。我先后被铺集镇评为“铺集镇首届德孝明星”、“铺集镇十大孝星”、“最美胶州人”等称号。今年胶州关工委又聘请我为“五老宣讲团”成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