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参加工作的,一干就是40多年。二十一世纪初,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回首往事,虽半生忙碌,历经风雨,却业绩平平,无甚建树。作为一个40多年党龄的老“布尔什维克”,由衷地感到因半生“碌碌无为而羞愧”。
正当退休后无所事事而茫然时,忽然接到水利局让我回原单位主修《夏津县水利志》的邀请,我欣然应允,想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为水利事业做点贡献,以弥补前半生无所作为之缺憾。
修志工作本人从未涉猎,一切须从头学起。我虚心向史志方家求教,在他们的指导帮助下,经历4年锲而不舍地琢磨打造,《夏津县水利志》于2007年3月杀青,且一次通过市局验收并顺利印行。古人云:“苦心人,天不负”,此言果然不枉。当沉甸甸的志书捧在手中时,一种欣慰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我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或因水利志成书所影响,不久又接到县史志办电话,邀我参与《夏津县志》的编修。我再次应允,县志几十年修一次,有此际遇,在感到荣幸的同时,更感到责任的重大。县志的编修比水利志难度大得多。开始,编修人员10多人,后经调整、筛选,只剩4人,我有幸位列其中。为确保志书质量,增强修志人员的责任心,我们实行文责自负制,将各人编写的篇章列表署名附后。我努力钻研业务,虚心向业内人士请教,节假日加班加点成为常事。睡觉时,常将纸笔放于枕旁,夜里想起什么,立刻记录下来,以免天明忘记。志稿印了改、改了印,反反复复,不知几次。为减少外界干扰,最大限度的降低出错率,最后一次校稿是在城外一家宾馆里,一连七天,封闭式运行。如果以“宵衣旰食”、“焚膏继晷”来形容并不为过。从初稿到稿竣,究竟几易其稿,很难说清。若将历次校改之稿摞起,可以等身,修志之艰辛,可见一斑。2012年,《夏津县志(1986-2009)》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市县级志书”,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上级的认可,群众的赞誉,是对修志者的最高奖赏。
2010年,县志成帙而班子未撤,领导要我们为繁荣夏津文化,服务经济发展而“发热、发光”。“夏津县文化建设促进会”、“夏津县崔鸿文化研究会”相继成立,我们皆任职其中,这为我们提供了发挥专长的平台。大家全力以赴,投入到夏津文化建设之中,搜集文史资料,发掘文化积淀,指导部门志书的编修等。几年来,我们先后编纂出版了《夏津县农村简志》、《夏津民间故事选》、《夏津民俗拾趣》、《千年古刹大云寺故事集》等,协助县政协,县电台、电视台,县民政局、税务局、旅游局等部门开展文史资料的发掘、出版及文化咨询、宣传工作,忙得不亦乐乎,俨然成为夏津文化战线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平时,大家的日程排得满满的,日子过得紧张而充实。有人开玩笑说:“你们退了休,比在职时还忙”。这话一点不假。
退休返聘转眼10年。名为“聘”,实则只有微薄的生活补贴。对此,我并不介意。我虽年届古稀,却依旧充满写作激情,常被人誉为“老当益壮”、“老有所为”,其实,没那么高尚。我家门口照壁前有几株冬青,平时管理并不到位,但其照样生长旺盛。我有所感触,为之赋一小诗:迎门一簇绿,寒暑四季青。恪尽守土责,无欲复何争!我想,人要都有冬青的品质多好。
记得好像是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还是有的。我以半年的时间,将历来写作的东西搜集起来,整理、筛选,汇集出版了一本名为《迟到的春天》的小册子,内容包括诗词、散文、故事、序跋、儿歌、考证文章等,计15、6万字。其中,大部分作品是退休后写的,多是与夏津景观、民俗、风情相关的。“诗词”部分当首推《夏津新八景诗》。所谓“新”,是相对明清时的“夏津八景诗”而言的。新八景诗是颂扬夏津旅游景点、人文景观的八首七律,包括“惠津旭日”、“庄园夕照”、“龙湖雨霁”、“鄃园怀古”等,是推介、讴歌夏津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的。“故事”部分多是在报刊上发表过的作品,约30篇、7万余字。结集出版后,将故事推荐给县广播电台《克琪啦呱》栏目,受到栏目编播者和广大听众的欢迎。“散文”收录的大部分是《夏津民俗拾趣》中的相关部分,如:“推磨”、“过麦”、“织布”、“打坯”、“打砖井”等几十篇文章,多是在夏津这片热土上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习俗,是在与老农座谈后完成的,人们看了,很感兴趣。“考证”中有一篇《夏津姓氏漫谈》,记述了中国姓氏的起源,姓与氏的区别,姓与氏的发展、演变直至合二而一的过程,考察了全县269个姓氏在507个村的分布状况、徙居线路及各姓氏族人的来源----是原住民,还是明清移民?是来自山西洪洞,还是来自山东登、莱、青州?文章列出了夏津人口位居前四的王、李、张、刘排序,初步梳理出全县姓氏较为清晰的演变脉络,可以说《迟到的春天》一书,是我与乡土文化结缘的见证。
史志办计划编辑出版的《夏津文化概览》正在按既定规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夏津县政协志》、《文史资料·第十六辑》也将于年底出版。年已七旬的我自觉身体还算健康,头脑也不糊涂,倘能在如火如荼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为故乡的文化繁荣、民风教化、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点贡献,实现一个伏枥老骥报本桑梓的梦想,则将备感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