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冬晋察冀军区“反扫荡”胜利,在五台县东岗库村召开庆功大会。聂荣臻司令员亲手授予“特等劳动模范”于东海奖品——一件带血的日军呢大衣。于东海是我的父亲,抗日战争时期在晋察冀军区军工部兵工厂(战时为保密,对外称为铁岭生产队)任铸造技工。

于东海,抗战之前是太原兵工厂的翻砂大工匠,月薪达40块银元。1937年抗战开始后,在忻口战役期间,一大批热血青年投入抗战。于东海毅然决然舍去40元月薪,加入抗日队伍太原工人旅,后编入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序列,一二〇师一一五团工兵连。后调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兵工厂从事军工生产。兵工部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特批于东海享受每月技术津贴4块银元。其余人员都无此待遇。当时,兵工厂主要生产战时急需的地雷、手榴弹、枪械,在五台县灵境村和河北省阜平县金龙洞乡等多地游击生产。

19411942年,日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大扫荡”,抗日战争进入最为艰苦的时期,地雷、枪弹等物资极度匮乏。为了“反扫荡”的胜利,上级要求尽一切努力加急生产,于东海当时在兵工厂任职,加紧组织生产手榴弹、地雷。最多时他一天生产了2000多个手榴弹弹体。同时为适应战时流动生产的需要,于东海创设了“小炉炼铁法”,即用小坩埚一锅铸造一个手榴弹弹体的方法,随时随地能够生产,获得上级肯定并推广应用。由于于东海的创造性生产劳动,制造了大量的手榴弹、地雷,对“反扫荡”的胜利做出的极大贡献,被晋察冀军区评为“特等劳动模范”。在1942年冬五台县东岗库村召开晋察冀军区“反扫荡”胜利庆功大会上,聂荣臻司令员亲授每个模范三件物品:1.一件缴获的日军呢大衣;2.用泥烧制的“特等劳动模范奖章”(为节省铜,1枚奖章的用铜可造2 枚子弹壳);3.用毛边纸书写的奖状。

当时规定奖励的日军呢大衣,为避免误伤,只许当铺盖,不允许穿着。泥质奖章和毛边纸奖状及一些物品埋藏在了灵境村十字街口向北望山脚边一块伸出的平石头底下,已不知所踪。幸运的是,这件见证抗日战争中,老一辈革命者艰苦奋斗岁月的,带有日军血迹的战利品呢大衣留存了下来,父亲于东海明确指令,传给孙子于武继承。警示我们勿忘历史。

1949424日太原解放,解放军军管铁路后,于东海首任太原铁路材料厂厂长。后因工作需要调往集宁、包头、呼和、二连、上海等很多地方任职。由于抗战时期多处负伤,身体欠佳,1965 年年末,调回太原任职。光荣离休后于2001225逝世,享年91岁。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年,日本右翼集团否认侵华历史,不知反省。父亲留下的这件日军呢大衣,又把我们的记忆拉回到了那个血与火的苦难岁月,告知我们:历史记忆,殷鉴不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今世界和平是主题,但忘战必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