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衣斗笠曾是农民田间劳动最主要的雨具。农家的屋前总是挂着一两件蓑衣。记忆里故乡的风雨中,父老乡亲们穿蓑衣戴斗笠,冒着雨在田里或耕耘或插秧或施肥治虫……那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景,是年年岁岁都会有的。
蓑衣是用棕丝编的。那时,农家的菜园里都长着几棵棕树,成了乡村一景。棕树每长一两节,农民就用刀把棕树皮剥下来,晒干,理清保管好,集到一定数量后,就送到小镇上的蓑衣匠那里织蓑衣,或打棕床垫。
编蓑衣就像做衣服一样,有专门的师傅,我们称他们为“蓑衣匠”。我的一个姨表兄就是一个很有名气的蓑衣匠,他住在小镇上,他的家就是他编织蓑衣的店面。每逢圩日,他必守在家里,一则等乡下的农民送棕丝来请他编织蓑衣,二则等乡下的农民来取编织好的蓑衣。平时,他也下乡串户,他的背包里有各种各样的铁针:粗的、细的,长的、短的,直的、弯的,不下十几种,还有将棕树皮分成棕丝的铁扒子、刀具。
我见过表兄如何编织一件完整的蓑衣。他一边编织一边讲给我听:编蓑衣时,要按穿蓑衣人的身材大小,先做蓑衣领子,再做蓑衣腰身与下摆。要选最好的棕树皮做领子与上半截,一般的棕树皮做衣袖与下摆,较差的则分成棕丝搓棕绳用。不同的部位用不同的铁针穿,以保证不走形,不漏水。因为针的种类选用,怎样穿针引线,怎样隐好针眼都关系到蓑衣的质量。一件蓑衣至少得用上110片棕片,得铺上10层棕,这样才能保证不透水,起到遮风挡雨的效果。蓑衣编好了,还要在蓑衣的背面用小针绣上花纹,或绣上主人的名字,以防被盗或被人拿错。
表兄还告诉我,蓑衣不仅可以防雨水,还可以御寒。不少穷人家,寒冬晚上蓑衣当被子盖是常有的事。蓑衣当被盖我小时候也有过的,那苦难岁月至今不能忘怀。
现在不少农事都让现代农业机械取代了,农民基本上不用在雨天下地干农活了,即使要冒雨下地时,也是穿着皮雨衣的。这样,表兄和其他蓑衣匠的手艺已基本失传。不过城市边上的个别农家乐餐馆却将乡下的旧蓑衣买来做装饰物,作为一种农事雨具从古老的年代传承下来,应是农耕文明重要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