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的王长春儒雅、温和,初次见面难以将他与条件相对恶劣的农业科学联系在一起,你倒觉得他更像常年在实验室忙碌的从事化学或物理研究的科学家,但他真真切切是位优秀的农业科学家,名满三秦。

 

爱钻研是成就事业的基础

王长春打小严谨细致,喜爱钻研,这与他的家庭背景密不可分。

他的父亲王庭月,早年命运多舛,以致他在教育子女方面异乎寻常地严格;母亲李月民,曾是东北长春女子中学学生,在当年偏僻落后的渭北乡村,她算是最有知识的人了。这种家庭背景成长起来的王长春,自然有异于常人的禀赋。

王长春生于1948年,四兄弟中他排行老大。他幼年的最大愿望就是能一年四季吃到白蒸馍,可纯朴善良的父辈经年累月在贫瘠的渭北旱原辛勤耕耘,劳动所得仍不足以填饱肚子。父辈因土地歉收仰天长叹的脊背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1966年,高中毕业的王长春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开始一天天饱尝野菜面糊的滋味。残酷的生活现实让他产生寻求良种、良法,多为百姓打点粮食的愿望。他开始多方虚心求教,潜心琢磨。当社员们躺在地头休息时,他却聚精会神地捧读起自己购买的农业科普书籍。1972年,全国普及四级农科网,他被安排到大队科研站进行农业科学实验和技术推广。此后6年间,他引进试验小麦、玉米品种130多个,引进试验农业技术12项,大幅提高当地粮食产量。在国内最早引进、试验和推广中单2号玉米良种,为控制当地玉米毁灭性病害——玉米丝黑穗病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恢复高考的消息给他学习农业科学带来希望。他白天和社员一起下地劳动,晚上在如豆的煤油灯下温习功课。1978年,他以蒲城县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他报考的惟一志愿——西北农学院。四年大学生活,他如饥似渴般扎进浩瀚的知识海洋,吸取知识营养。他特别重视遗传育种知识的学习,这为他未来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育种劳模”

1982年,王长春大学毕业,他主动要求到家乡铜川市从事农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如愿被分配到惟一有试验田的郊区原种场,从这里开始了自己的小麦育种生涯。

此后数十年间,人们常常看到瘦高身材的王长春忙碌在试验田里:隆冬,西北风刀子般割人的脸,他蹲在地里查看苗情,一看就是几小时;盛夏,火辣辣的太阳像要烤熟大地,他在试验田采粉、授粉、记录、选种、收割。为了铜川大地的丰收,王长春在试验田里播种了希望,并用自己的热血与汗水辛勤浇灌着幼嫩的希望之花。

农作物育种周期长,做完一套程序一般需8-10年。许多育种工作者辛勤一生,也未必能育出一个品种,基层非科研单位搞作物育种者更是寥寥无几。王长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他的主要工作是小麦育种与农场小麦良种繁育。包括小麦引种、常规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还有省上安排的小麦品种区域试验。为充分利用时间,他增加玉米引种、玉米育种、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等多个项目。为了完成繁重的科研任务,他不分白天黑夜,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农忙时常常超过16小时。每年春节温室小麦抽穗开花,必须进行人工去雄、授粉等关键性工作,在温室过春节对他早已习以为常。他每年绝大多数的节假日都在试验田度过。

农作物育种既是复杂的脑力劳动,也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在烈日炎阳下,要整天弯腰在小麦地里选种,在玉米地里管理。隆冬时节,需要调查小麦分蘖情况,身着棉衣手套,仍冻得手脚生冻疮。白天获取的大量信息,他要利用晚间整理分析,以致他很少有12点前休息的机会。

长期的高强度脑力劳动,致使他神经衰弱,夜不能眠。他便服用安眠药,坚持正常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1989年,他的第一批三个研究项目通过省级专家组技术鉴定,获得铜川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两项被列为铜川市1980-1990年推出的重大科研成果。1991年,铜麦1号通过品种审定,填补铜川市没有自选农作物品种空白。1994年,铜麦2号通过品种审定。两个品种以其稳产和抗旱特点很快在渭北旱原大面积推广,大幅提高旱地小麦产量,先后被评为铜川市科技进步奖和陕西省科技推广奖,为渭北旱原品种更新换代和提高旱地小麦产量做出重要贡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小麦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必须更新育种理念,走优质育种路子,才能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民增收做出更大贡献。王长春和课题组成员广泛征集优质品质资源,通过品种间有性杂交,育成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铜麦3号,并于2000年通过省级审定。铜麦3号克服以往高产品种品质差、优质品种产量低的缺点,将优质与高产有效统一起来。经陕西省种子检测部门品质分析,各项品质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颁优质强筋小麦标准,完全可替代进口优质小麦。据陕西省科技厅查新结果显示,它是目前国内审定的优质强筋小麦中增产幅度最大的小麦新品种,被列为陕西省2002-2003年和国家2003-2008年重点科技推广项目,2003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2002年,他主持选育的小麦新品种铜麦4号通过省级审定。铜麦4号主要特点是高蛋白和高抗黄矮病,营养品质居同类作物领先水平。小麦黄矮病是渭北旱原影响小麦产量主要病害,大发生年份,可致麦田减产10%以上。铜麦4号对黄矮病高度抵抗,在黄矮病流行年份,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截至目前,两个品种累计在渭北旱原及同类地区推广300万亩以上,成为渭北旱原的主要栽培品种。2005年后,他主持选育的旱地小麦品种铜麦5号和水地小麦品种秦丰197通过省级审定并进入大田生产。

多年来,王长春在育种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解决贫困农民温饱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当地群众称赞他为“育种劳模”。

 

农技推广助力“三农”

1987年,王长春调到铜川市印台区农技推广中心。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外,大量的时间用于农技推广。为摸清当地农作物产量低且不稳的原因,无论酷暑盛夏还是数九寒天,他跋山涉水,走村串户,和农民亲切交流,了解自然条件、气候特点、作物布局、耕作制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等。通过详细了解,取得大量一手资料,并通过综合分析找出影响当地农作物产量的限制因素。其中自然降水分布不合理引起的季节性干旱和土壤肥力不足是主要限制因素。这项研究成果受到省级专家鉴定组高度评价,被评为铜川市科技进步奖。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他的研究成果,组织农技部门有的放矢地推广主要农作物规范化栽培技术、配方施肥技术、旱地土壤耕作培肥及栽培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累计推广630万亩次,增产粮食、油料1.3亿公斤,收到显著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有9个推广项目分获国家和省、市科技成果奖。其中“渭北高原春玉米高产技术开发”项目获农业部和陕西省丰收计划一等奖,“农作物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推广”项目获科技部金桥奖。

全面推广农作物实用技术同时,王长春下大力气抓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在各方紧密配合下,乡村农技服务组织逐步恢复完善。昔日“网烂、线断、人散”的四级农科网,在新形势下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乡镇村队。农业乡镇全部建立农技服务站,达到省上规定标准的有五个,走在全省各县区前列。多数村队建立科技服务组,联系了1200多专业户和科技示范户,形成一个农业服务网络系统。各级组织都有自己的试验田、样板田、示范基地和丰产方,为推广新技术树立样板。他们广泛宣传农技知识,进行技术咨询,组织技术培训和参观学习,提高农户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种田水平,他们还为农户组织农用物资,送货上门,喷药防虫,大大方便群众,及时解决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受到广泛好评。1985年后,他主持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铜川试验点工作,1985-2004年共试验小麦、玉米、油菜新品种312个,其中23个通过品种审定,在渭北旱原和黄淮粮油生产区大面积推广。由于试验精细,数据准确可靠,受到试验主持方肯定,他先后被评为省和全国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先进工作者。

由于他在农科战线取得的丰硕成果,他先后被评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劳动模范;200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辛勤尝试

王长春没有止步于所取得成绩,他不断向科技高峰攀登。袁隆平杂交水稻品种育成,促使他加倍努力研究小麦杂交种。上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许多育种工作者致力于杂交小麦研究,但由于周期长,难度大,研究一直处于探索阶段。王长春查阅大量中外资料,借鉴前人研究经验,通过育种实践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1989年完成第一阶段目标——“三系”配套,并通过省级专家鉴定。这一阶段性成果获铜川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后他带领课题组继续向新的目标奋进。1992年,他带领的课题组被定为全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协作组成员单位,这些都不断增强着他进取的信心。

春华秋实。对于付出辛劳者,科学不吝惜赐给他们成功机会。王长春主持的三项有关杂交小麦的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解决了杂种小麦选育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些成果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陕西电视台、《陕西日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引起国内外有关方面高度关注。被编入《中国技术成果大全》《中国技术成果数据库》和《中国实用科技成果大辞典》等书籍。一系列研究论文的发表,引起同行专家高度重视,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权威检索刊物《AGRINDEX》收录,并得到广泛引用。

 

不断进取的退休生活

2008年,搞了一辈子农业科研的王长春退休了,他没有像别的老人那样含饴弄孙,提笼架鸟,他用自己的平生所学和专业特长,继续奉献社会,继续为农业科技的发展殚精竭虑。几年来,他足迹远涉甘肃、山西、山东、安徽、江苏等地,为当地的作物育种和区域试验贡献心智。

王长春做了一辈子农业科技工作,他知道农民需要什么,该用怎样的语言与他们交流。在农民心中,他是能为他们带来福音的“科技财神”,是指引他们科技致富的贴心人。他用渊博的学识和宽厚的胸怀赢得了广大农民的心!他用一个知识分子的优秀品格和高尚情操,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倾注了自己最无私最博大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