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和共产党

                  陈书斌

 

我所记叙的都是听父母讲的。

祖父是上个世纪的同龄人。在他47岁时,即194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的老家是在胶东半岛的深山里。那里早就有党组织在活动。在八年抗战期间,共产党八路军在这一带坚持抗战打日本鬼子,领导穷人减租减息闹翻身。由于祖父为人厚道,乐于助人,所以在村子里他人缘很好,威信也高。祖父在那时就对共产党有了一些认识。但他并没有提出要加入党组织,即使村里的党组织找到他,他也躲避了,他自己说,不干拿不准的事。还有,他是怕耽误时间,他的愿望就是能把地种好,再买上头牛或驴这样的大牲畜,一家人就吃穿不愁了。祖父还有个泥瓦匠手艺,对建房造屋的规划设计他不行,但砌个砖摆个瓦的活计还是能拿的起来。这样,在农闲时节,便能出去给人做个泥瓦匠的帮工。虽说收入甚微,但多少也有点进项。多少年来,祖父忙时干地里的活,闲时便外出做瓦工。他盼望着日子能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日子过得虽平淡些,倒也乐在其中。

祖父真正对共产党有了认识是在1947年。那年年初,受村里派遣,到鲁南去支援我军前线作战,他成了一名支援前线的民工。当民工并不是主动申请和自愿的。是村里按上级的要求,最后落实到他的头上的。当时他年近半百,而且已经有了孙子和外孙,也就是说他已是做了爷爷的人了。他身体条件不错,身强力壮,干起活儿来不惜力气,为人也老实厚道。祖父虽说不是心甘情愿做民工,但他能通情达理,因为他知道,村里的青壮年已差不多全派光了,这次轮也轮到他。所以,他什么也没说,一口答应下来。村里答应替他种好春庄稼,让他放心去。本来过了正月后准备外出做泥瓦工的计划也不能实现了,他觉得这也和当泥瓦工差不多,只是支前主要是用肩膀抬担架,做瓦工是用手来修房盖屋。

鲁南战役是19471月(农历腊月)打响的,祖父他们是在战役发起前两天到达的。从老家胶东到鲁南约800公里。这一千多里的路程,支前民工们走了20多天,祖父作为支前队员还要身背或肩挑几十斤支前物资,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鲁南战役是解放战争初期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一次重要战役,战役的胜利给全国解放区的军民树立了必胜的信心,我们的小米加步枪一定能打败美式装备武装起来的反动派。

祖父所在的担架队,除了往火线上运送武器弹药外,主要是抢救伤员,将伤员们送到包扎所进行抢救。

到了战场上,祖父才对于共产党有了真正的认识,才知道了什么是共产党。他看到了共产党的部队有这么一种普遍现象,打仗时,当官的率先冲在前面。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党员同志们,跟我上!”共产党员打起仗来个个不怕死。有一次,祖父看到一个部队分发棉衣和鞋子时,数量不够了,最后,当官的和共产党员们大多都没分到棉衣和鞋子。时值寒冬,那些党员们仍穿着单衣单鞋。一场战斗下来,牺牲的人员中大部分是共产党员。他看到了这一切,对那些八路(他始终这样称呼解放军)中的共产党员打心里佩服,认为那样的人才是好样的,那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好人。还有更叫他难忘的一幕:有个年轻的小战士,由于伤势过重,在生命垂危的时刻,他对抬担架的祖父说:“大叔,麻烦你转告组织,我有个想法,我想加入共产党。”祖父非常郑重地找党组织把小战士的遗愿给转达了。

鲁南战役从194712日打响到21日结束,共20天。祖父参加了战役的全过程。在完成任务回家乡的前夕召开的祝捷大会上,他领到了一张立功奖状,奖状的下方印有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委谭震林的大名。

回到家乡,祖父把“记功一次”的立功奖状收藏好,没向外人宣扬这件事。他很快地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1964年,祖父在家乡病逝。直到临终,乡亲们也不知道他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