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葱论斤卖,现在的葱论根卖。”很多家住北京的人近期都有这样的感觉,大葱摇身一变俨然从大众菜成了“贵族菜”。当人们对去年的“蒜你狠”仍记忆犹新之时,“向钱葱”又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3月20日,在北京西三环的一家菜市场里,一位摊主与记者讨价还价时说,“葱价现在是5元一斤,已经便宜了很多,几天前最贵的时候是6元”。这位摊主每天早上都要到新发地上货,现在大葱的批发价也要4.5元一斤,而去年只有2.5元。
来自新发地市场的数据表明,大葱确实经历了一波暴涨行情。由于天气变化较为剧烈,近期出现了降雪大雾,从2月中旬开始北京市的许多蔬菜价格就出现上涨,菜市场上已难觅3元一斤以下的菜。其中以大葱涨幅最为明显,3月5日,大葱的批发价已经涨到4~8元/公斤,又从3月17日开始出现下降,但仍然保持在高位,比去年上涨近两倍。
许多市场人士指出,天气是影响蔬菜价格的主要因素,大葱涨价主要是市场规律所致,是一个短期现象,跟种植面积减少、产量降低有很大关系,而人为炒作的可能性不大。这是因为,大葱的消费有明显的地域性。由于饮食和生活习惯不同,只有华北、东北地区的居民大规模消费大葱,而南方以及西南地区的消费量并不大。“我们炒菜时主要使用的是香葱,最初还以为大葱是玉米秸秆。”一位江苏人告诉记者。
众所周知,大葱消费具有许多的替代品,在居民的生活中属于消费量很小的蔬菜品种。只有火锅店、烤鸭店等饭店使用葱段,才会有大的消费量。在葱价大涨以后,山东潍坊市农村的一些百姓开始用洋葱来代替大葱,或者干脆不放葱,而餐饮业中的一些菜品,用葱量也大为减少。因此,作为一种调味料,大葱并非不可代替,所以价格不具有长期上涨的基础。另外,葱与姜蒜不一样,很难储存也很难囤积,在常温下保存两周之内就会出现腐烂,因此很难进行囤积炒作。
据了解,大葱的生长周期一般只有3个月,目前山东部分地区的越冬大葱已经长出新芽,上海、浙江等地的大葱即将进入收获上市的旺季,从3月中旬开始,这些地区的葱价就开始冲高回落,随着春季进入新葱育苗期,供应加快,大葱价格还会出现进一步下滑。但是,由于今年大葱种植面积总体有所下降,因此即使价格下滑,但仍然会高于去年同期。
据调查,大葱种植的“大小年”是部分地区葱价暴涨的主要原因。由于去年春季大葱价格较低,很多葱农改种其他蔬菜,山东、浙江的大葱种植量明显下滑,这些地区的减产导致供需出现了短期失衡。而南方部分地区降水增多以及气温下降,也影响了大葱上市。专家预测,鉴于天气转暖后春季蔬菜供应将会进入一个高峰,葱价将会在清明节后出现明显的回落。
从“蒜你狠”、“姜你军”到“向钱葱”,这些蔬菜中的“边角料”价格频频上涨给我们以警示,尽管小品种蔬菜价格不会出现长期上涨,但短期价格的大幅波动仍会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也不利于农民增收。小品种蔬菜因为种植面积较小,种植和消费信息不对称,所以每年的行情都会影响下一年度的种植,很容易出现“大小年”,陷入农业周期律陷阱。我们看到,今年蒜、姜价格之所以没有出现明显上涨,与去年暴涨后种植面积扩大有关。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葱价大涨之后还要防止大落,信息闭塞的个体农民在种植时大多基于往年的经验,而缺乏对未来市场预判的能力。如想稳定蔬菜价格,还需解决小农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地方政府应发挥信息优势,建立起生产信息监测体系,科学预测供需状况,对农民种菜进行指导,避免出现盲目跟风种植。同时对于电子交易市场和批发市场的秩序要进行规范,增强价格发现功能。
受季节性因素和天气变化影响,近两年葱姜蒜等小宗蔬菜屡屡出现区域性的供需错配,导致价格波动较大,尤其是在油价、人工等流通成本上涨的趋势下,菜价也会有上涨冲动,此时更应健全市场信息发布机制,以保护农民的利益,防止在暴涨暴跌中农民利益受损,同时还需防止经销商人为制造脱销假象,干扰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