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许明淮在他所工作的仪陇县土门缝纫社改制后,随儿女搬到新政镇,开了一个小小的裁缝店。
老两口的夫妻缝纫店
在许明淮的铺子里,一位前来补衣服的老人说:“老熟人了,知根知底,每次送的衣服过来,他都会弄得巴巴适适的。”这位老人刚搬来的时候,有一次羽绒服开了个口子,找楼下的干洗店帮忙缝一下,结果缝得皱巴巴的。后来,她听说许明淮在新政开了个缝纫店,此后有需要缝补的衣物,就都送到许明淮这里来了。
许明淮膝下有5个子女,个个都有不错的工作。儿女都很孝顺,生活无忧,可是,许明淮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缺少点什么”。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1997年土门缝纫社改制,许明淮干了半辈子的裁缝。直到现在,只要一提起“水红布”“青春纺”,老人立马神采奕奕。
缝纫社改制后,他和老伴从土门缝纫社退休,买了社保。如今,两个老人的退休工资加起来有4000多元,衣食无忧。
退休后,他和老伴闲了半年,都觉得应该再做点事。两人一合计,决定继续拿起剪刀干缝纫。
“棉花16元一斤,布也要不了多少,加上手工,200元不到就能做件棉袄,便宜。”年近80岁的王守中是许明淮的忠实“粉丝”,他身上穿的棉衣就是许明淮做的。
许明淮说,现在年纪大了,接不了多少活,从裁剪到缝好,他和老伴配合着做,一天只能缝一件棉袄。
老夫妻同忆缝纫社辉煌
土门缝纫社于1956年成立。从1957年开始,周德英和丈夫许明淮先后担任主任一职40年,直到1997年改制。
周德英回忆,在土门缝纫社工作的时候,主任跟普通工人一样要在一线作业,许明淮是裁工,周德英是做工,风雨40年,夫妻俩就这样一个裁衣,一个缝衣,硬是把土门缝纫社做成了仪陇县的一块招牌。
“那时候,没有广告,全靠口碑,很多人问到缝纫社来找他做衣服。”说起缝纫社的辉煌年代,没有人比周德英更了解许明淮。那时候,南部、阆中有不少人把布送过来,点名要许明淮裁剪,然后再由他推荐一个人缝制。忙起来的时候,顾客要3个月才能拿到衣服,但还是有人排着队等。
许明淮说,他是五级裁工,那时候,经常代表缝纫社参加全县、全市的各种活动。
“老婆子,穿个灰色的线。”听到丈夫的呼唤,74岁的周德英借着夕阳的余辉,穿针引线。她把穿好线的针递给许明淮之后,静静地看着他,又看着门口那两台老旧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