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甘、微温,功能补气生血,益气升阳,扶中举陷,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排脓,愈疮生肌。适用于气虚无力,血虚萎黄,自汗盗汗,易感畏风,中气下陷,胃下垂、脱肛,慢性泄泻,妇女崩漏,子宫下垂,疮疡肿毒久溃不愈,气虚水肿等症。有认为黄芪有双向调节作用,如利水消肿,适宜剂量1030克,如用3060克利水作用反消失,而至60120克,利水消肿作用又加强了。

                              市售名方

    历代中医药文献记载以黄芪为主药的方剂很多,流传下来的很多名方至今仍为临床常用。现仅选药店有售的非处方药物介绍一二。

        1.补中益气汤:由黄芪、党参、柴胡、升麻、白术、当归、陈皮、甘草组成。治中气下陷,久泻脱肛,内脏下垂。市售成药最常见的是“补中益气丸”,不同厂家产品性状不同,有为棕色的水丸,有为棕褐色至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应按说明书服用。也有制成“补中益气颗粒”的,以温开水调服。

        2.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适用于肺气不足,表虚自汗,慢性咳喘气短,易受风寒感冒者。玉屏风散,2009年入选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成为基层医院必备中药。玉屏风散在药店内有成药“玉屏风颗粒”出售。

        3.归脾汤:由党参、白术、黄芪、龙眼肉、酸枣仁、木香、当归、远志、甘草、茯苓组成,大枣、生姜煎汤送服,具有健脾养心、益气补血的功效。市售成药名“归脾丸”,适用于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健忘失眠、心悸及各种出血等症。

        4.当归补血汤:由黄芪、当归(剂量按61比例)成。适用于气虚阴亏,面色萎黄,神倦脉虚者。市售成药名“当归补血汤丸”,属于虚证类非处方药。

        5.黄芪建中汤:由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大枣、生姜、饴糖组成。适用于脾胃虚寒,腹痛隐隐,体倦乏力者。市售成药“黄芪建中丸”,因有温散作用且为蜜丸,故孕妇和糖尿病患者禁用。

                               民间膳方

    黄芪又是一味民间常用的补益中药,没入食疗药膳方中。

        1.黄芪红枣汤:黄芪1530,红枣10枚,水煎服。功能:益气固表止汗,适宜于气虚易感,自汗神疲者。

    加冬虫夏草23根,补益气可以更大;加丹参9克,对心脑血管病防治有效;加龙眼肉15克、黑豆30克、花生米30克,适用于贫血、失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冬季加羊肉300500克,能温养气血,适用于气血两虚,畏寒肢冷者。

        2.黄芪人参粥:黄芪30,人参5,加水煎,2取汁,加粳米100克煮粥。功能:健脾胃,抗衰老,适于一切气虚证。

        3.黄芪鲤鱼汤:黄芪30,鲤鱼一条(洗净),加水炖煮,饮汤吃鱼。功能:益气利水,适用于产后体虚,营养不良,或慢性肾炎,水肿者。

        4.黄芪蜂蜜汤:黄芪30,火麻仁10,水煎取汁,放凉加蜂蜜适量。适宜于老年体弱,无力排便者。

        5.黄芪乌鸡汤:黄芪3050,乌骨鸡1只(洗净)加水炖煮。补脾益气,养血滋阴,适用于妇女月经不调及生产体虚的调养、老年人体虚易感自汗等。

 

特别提醒

    情况时暂不宜服用黄芪:

    消化不良、食积、纳差、腹胀、苔腻者;阴虚火旺、口干舌燥、舌红或光、脉细数者;感冒高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