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五项保障”促进文化养老工作开展
近年来,淄川区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老年大学和老干部活动中心为平台,不断丰富和拓展文化养老理念,完善文化养老机制,推动文化养老工作健康发展。
一、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为文化养老提供组织保障。一是依托区离退休干部党工委,合理设置党支部和党小组,单独建立离退休干部党组织56个,与在职合建党组织34个,与其他老年人联合建立老年党组织28个,成立党小组123个,实现了全区2223名离退休干部党员管理无缝隙。二是在条件成熟的老干部社团成立离退休干部党工委直属支部,党员组织关系隶属保持不变,实行离退休干部单位党组织、老干部社团党组织双重管理。目前已成立老年大学党支部、老年书画学会党总支、聊斋俚曲艺术团党支部,各类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在教学管理和活动组织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三是在离退休干部党组织中开展“五好”党支部创建和“四好”离退休干部评选活动,以先进典型带动全区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开展,为文化养老培养骨干力量、提供组织基础。
二、加强设施投入,为文化养老提供场所保障。一是加强主阵地建设。投资50多万元,在老年大学新建网络教学系统、羽毛球场地,安装了空调设施,并对室外广场进行整治,提高了硬件设施水平及活动场所利用率。二是整合社区资源,充分发挥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主阵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构建以区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为主导,以镇办、单位和社区(村居)老干部活动室(站)为基础的区、镇、村“三级”老干部学习活动阵地网络。目前,已建成镇办、单位老干部活动室(站)56个,社区(村居)老干部活动室(站)300余个,有效拓宽了老干部的活动场所,为老干部就近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丰富活动内容,为文化养老提供载体保障。按照“形式多样,注重娱乐”的原则,组织开展富有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让老同志在活动中体验乐趣、收获快乐。一是以重大节日为契机,组织文艺演出、体育比赛、书画摄影展等各类文体活动。如已连续八年在重阳节期间举办老年艺术节。二是以服务群众为宗旨,筹划系列活动,唱响时代主旋律。组织老年戏曲协会到农村、社区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每年演出50余场;组织老年书画学会开展“五进”活动,每年为群众义务写春联、“福”字,赠送书画作品达7000多幅。三是鼓励并支持各社团组织参与公益事业,扩大社会影响。老年大学经常组织学员到区特教中心、敬老院开展文艺演出,摄影学会走进农村社区采风,关工委组织送文艺进幼儿园,开展“大手拉小手”联谊活动等等。
四、加强宣传力度,为文化养老提供舆论保障。注重发挥典型的教育作用,今年以来,选树了10多名在全区文化养老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先进典型,在各类媒体上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形成了老干部发挥积极作用的“明星效应”。同时,开展点面结合,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在各级电视、电台、报纸、网络上发表各类稿件200余篇,使文化养老工作做到电视上有图像、报刊上有文字、广播里有声音、网络上有互动、社会上有反响,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宣传网”,为推进老干部工作和文化养老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引导作用发挥,为文化养老提供人才保障。一是组织离退休干部参加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工作,有100多名离退休干部党员成为网格支部书记或委员,800多名离退休干部成为各社区网格文艺骨干,每年参与文艺活动达2000余场。二是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鼓励支持离退休干部发挥正能量。王世忠、杨道坤等几名离退休干部担负起挽救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聊斋俚曲戏的重任,并将它重新发扬广大。80多名离退休干部撰写回忆录、整理文史资料,传承传统文化。40多人担任“文史顾问”,编辑了《淄川区志》、《般阳桥记》、《淄川古村落》等20多部文化典籍和小说传记及单位大事记、校史、党史等多部著作,为推动优秀文化传承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