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笔者听说萍乡市安源区东大街东山巷有位百岁老人,名叫彭汝容。他是黄埔军校第六期学员,曾参加过抗日战争。笔者便随同区、街老年体协一行人拜访了他。
我们来到彭老的住处,一进门就看见一位老人正坐在椅子上看电视,询问后得知他正是彭汝容。向他说明来意后,他和家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笔者问彭老:“您从小投笔从戎,几十年来备尝艰苦,如今仍这么健康高寿,有什么经验和秘诀?”彭老的女儿彭绍娟介绍说,父亲能健康长寿是因他有个好心态。他这一生大半时间是在贫困和战乱中度过的,但他很坚强、很自信,从不悲观失望。他心胸开阔,面对现实,顺其自然,坚守信念,保持乐观……通过他女儿的介绍和对彭老的采访,我们逐渐勾勒出了彭汝容的百岁人生。
彭汝容1911年6月5日出生于芦溪县芦溪镇江霞村。1926年,年仅15岁的他在萍乡中学读初中时,与大哥彭汝良同时考入国民革命军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六期第二中队学习。他勤奋好学,成绩优秀,深受政治教官恽代英和萧楚女的赏识。1927年4月,蒋介石下令在黄埔军校清党,强调凡是共产党员,一律要求自动脱党,违者格杀勿论。萧楚女当时正在住院,突然被几名特务强行从病床上拖走关进监狱。彭汝容听说后,立即带领几位同学前去营救,可惜晚了一步。得知萧楚女在监狱被杀害的消息后,彭汝荣大哭了一场。
1932年1月28日,日军发动了对上海的侵略。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爱国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的率领下,坚持抗日,英勇战斗。时年21岁的彭汝容是第五军八十七师特务团二营的连长,奉命坚守蕴藻浜一带前沿阵地,他带领他的连队日夜坚守阵地,英勇奋战。《淞沪停战协定》签订后,第五军奉命回南京,在途中召开战绩总结会议时,彭汝容在会上痛斥营长张××贪生怕死、指挥不力。可是该营长与团长是老关系,反说彭汝容有抗上行为。回到南京后,彭汝容随即被他们撤职。他的二哥得知后,便通过同乡蔡孟坚(时任湖北省会警察局局长)举荐他到武汉干部训练班受训。期满后彭汝容被分配在湖北省会警察局任队长、分局局长、军士训练班主任。
1936年秋,抗日战争烽烟还在燃烧,彭汝容决心上前线杀敌报国,就离开了警察局,到预备第五师当了营长。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进攻湖北,武汉面临失守。彭汝容又回到了武汉,先后任湖北警卫总队支队长、团长、参谋长等职,指挥警卫总队修建防空洞,并击落日机数架。1940年间,国土日失,警卫总队的军饷和军需面临断绝,部队也陷入裁编的地步,彭汝容随即进入了重庆军政部监护总队,任监护第一总队第一大队队长,带领全队539名官兵在南岸二塘文昌宫担负指挥监护任务,确保抗日军需物资的供应。
抗战中期,彭汝容随监护总队驻防重庆南岸海棠溪至一品场一线,清楚地观察到反动当局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行径。尤其是“皖南事变”后,彭汝容深感愤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置民众生死于不顾,悍然发动内战。彭汝容感到国民党政府气数已尽,听闻昆明准备起义,便偕部分人员前往昆明,于1949年12月9日参加了卢汉领导的昆明起义。起义后,他被安排在解放军军政大学学习,1951年2月毕业,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教导团,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1952年6月,彭汝容转业回萍乡,政府分配他搞扫盲工作。由于他有国民党军官的经历,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他的日子并不是很好过。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他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屡受磨难,连妻子生病及病故也没能见上一面,儿女们也受到了牵连。对此,他从不抱怨,始终坚信党和政府会还他一个公道。
1981年4月,昆明军区政治部向萍乡市委统战部发出公函,询问彭汝荣的情况,时年70岁的彭汝容亲赴昆明军区政治部汇报情况。军区有关领导听取了他的现状介绍,并查询了有关材料后,向江西省委统战部发函,证明彭汝容的清白,要求落实政策。之后,有关部门为他落实政策,终于还他一个公道。1983年7月,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任命他为省政府终身参事,给他颁发了任命书。
如今,他享受着相应职级的退休金及书报费、交通费、百岁老人生活补贴等,晚年过得非常自在幸福。他一直保持着军人作风,起居作息、生活都很规律。每天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劳作。他心境淡泊,知足常乐,不计得失,不追求享受,至今仍住在东门三眼井的破房子里,多余的钱用来接济贫苦人,2008年汶川地震他向灾区捐款1000元。他一贯勤俭持家,饮食以五谷杂粮、粗茶淡饭为主,从不挑食。他还经常告诫大家:“平时要注意勤俭节约,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要浪费。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要知足、要感恩。”
(至发稿时,编者得知彭汝容老人已去世,他历经峥嵘岁月仍健康长寿的百岁人生,对我们不乏珍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