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
编者按:前段时间,各大网站争相报道医学博士陈作兵得知父亲陈有强身患恶性肿瘤晚期,放弃继续治疗,让老父亲安详走完最后人生一事。此事一出,马上引起网友热议,有支持声,有质疑声。不过,通过对这件事的讨论,让大家对“临终关怀”有了新的认识,也让在疾病面前束手无策的我们多了一种选择和思考。
陈有强、陈作兵,究竟是怎样的父子,又做了怎样的决定?从下面的事件中,不妨一探究竟。
让老人安静离开
燕照
78岁的陈有强是腹膜恶性间皮瘤,属于恶性肿瘤晚期,全身转移,2011年4月发现的时候,已经属于后期了。
陈有强在浙江医科大学一附院住院时,陈作兵的哥哥姐姐、嫂子妹夫全都汇集到医院来,三家人轮流送饭、守夜, 伺候老父亲。眼见许多恶性肿瘤晚期的患者瘦骨嶙峋,痛苦不堪,陈有强找到医生说:“我实在不愿意再看着儿女这样奔波劳累,也不愿意自己变成别人那个样子,你们让我安乐死吧,如果你们不能这样,我自己想跳楼。”
算起来,陈作兵和医学打交道已经23年了。他知道,在医疗技术日趋发展的今天,死成为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父亲的主治大夫高大夫是陈作兵多年的好友,老人的病情和想法,高大夫如实告。陈作兵得知后,对父亲说:“爸爸你放心,活着的时候你要坚强,最后一定让你安安静静没有痛苦地走。”父亲听到这句话,几天后,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又翻出了喜欢的老子和庄子的书,慢慢看。
陈家也为老父亲的病情召开了家庭会议。如果按照陈作兵所见到的那些患者家属的做法,父亲有公费医疗,儿女的经济条件都还不错,放疗化疗,是可以多活些日子的。陈作兵和家人商量后,还是觉得要由父亲自己决定。
父亲问,化疗、放疗后可以延长多少时间?陈作兵说,不一定,效果好也许几个月。父亲又问,多少钱,对人体有什么不好?陈作兵答,全部公费的,副作用是脱发、无力、胃口不好等等。父亲说,让我想想,我明天上午告诉你。
第二天早上六点多,母亲打电话给陈作兵,说父亲已经决定了,要他来病房。父亲说:“我想和你母亲回老家去……”
从杭州出发,沿着富春江,开车回到老家要走两个多小时,2011年7月,陈作兵把老父亲和母亲送回村子。
上和村在诸暨市西部山区,村子坐落在一个狭长的山谷里,平素不过三四百人,四周群山环绕,山上常年郁郁葱葱,一条小溪从村子穿过,自然环境十分优美。“让父亲安静从容地过一段舒心的日子就好了”。母亲陪伴着父亲,父亲不再吃药,不再打针,只吃些自己最喜欢吃的东西,“严格说都是禁忌的东西,猪肉、鱼肉、牛肉、鸡肉……爸爸喜欢吃肉,就让他吃好了。”陈作兵给母亲交代,母亲便每天换着花样给父亲做,“爸爸吃得很开心,一直到去世,他也没有像晚期肿瘤患者那样变得很瘦。”
陈作兵的父亲陈有强,常年被称做陈胖子的人,整个冬季总是坐在门口的石凳上。村里的人得知老人病了,每个路过的人总是要和他说几句话的,这些孩童时就曾和父亲在一起的人,父亲在最后的半年里,几乎都见到了。母亲告诉陈作兵,父亲在石凳上坐累了,就回家给老朋友打几个电话。
几乎每个周末,陈作兵都开车带妻子和女儿回到村里陪伴父亲。父亲先是自己去种菜,慢慢地,要拄着拐棍去,坐在地头看母亲干活了。
2012年的春节,是陈家最为热闹的一个春节,陈家全部汇聚到诸暨市陈作兵的哥哥家里,父亲给每个孙子孙女都发了红包。过完这个春节,大年初一,父亲就因病重住进了诸暨市人民医院。按照父亲的意愿和陈作兵的建议,治疗拒绝一切化疗放疗,只是普通的补液,缓解疼痛。此时的父亲已经是昏迷的前夕,疼痛越来越难以忍受,腹水增多,肚子已经隆起。
那天凌晨,大约三点钟左右,母亲打电话告诉陈作兵,父亲病危,陷入昏迷,医生问要不要抢救。这样的程序,陈作兵自己也做过许多次——心脏按压起搏,切开气管,插进直径超过三厘米的管子,上呼吸机,24小时补液,包括盐水、营养液、消炎药、镇痛药、镇静剂,即使是用最新的抗肿瘤药物,一针剂几千元,也不过是延长一个月或者几个月的生命,躺在重症监护室里的患者意识似有似无,逐渐多脏器衰竭,有的脑死亡之后,家属依然会让医生继续抢救……
对人来说,活的是质量,而不是几天行尸走肉的生命。死也是有尊严的。因此,在电话里,陈作兵告诉母亲,如果父亲万一昏迷了或者呼吸心跳停止了,不要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了,不要打扰他,让他安静地离开吧。3个多小时后,陈作兵从杭州赶到诸暨市人民医院,父亲已经平静地离去了。
临终关怀,相对空白
宁然
医学博士陈作兵的决定,既缘于他对医学的理解,也缘于他对父亲意愿的尊重。他用事实挑战了社会传统的伦理,也给世人上了一课——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不可医的应该让他离开得没有痛苦,要有尊严。而这就涉及到一个词汇——临终关怀。
有些疾病,以目前的医疗水平确实难以治愈,特别是癌症晚期,患者或是家属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要承受着诸多痛苦。不少患者最后一程都“走”得很无奈,而家人也往往手足无措、备受煎熬。
当60多岁的周先生感觉到胸口难透气去医院检查时,医生就明确诊断他为晚期肺癌。住院期间,他进行了药物治疗、化疗等。几个月过去后,他的生存只能依赖氧气管;又一个月过去了,他得借助呼吸机。终于,不久前的那天,周先生走了……收拾周先生的遗物时,家人发现了一个日记本,上面有这样一句话:“我想活下去,但我害怕一个人躺在病床上,身上插满管子。我想回家。”这是周先生在得知自己患癌症后写的日记,但是他的愿望已经不能由自己掌控。每天,像周先生这样的事例都在发生。
其实, 对于晚期癌症患者而言, 最需要的不是先进的抗癌手段,而是温馨的临终关怀。对很多人来说,临终关怀这四个字很陌生。那么,什么是临终关怀,怎么关怀呢?临终关怀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患者临终前的几个星期或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疾病症状的医疗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痛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临终关怀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给患者增添痛苦的、或无意义的治疗,但要求医务人员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的服务来控制患者的症状。其主要任务包括,对症治疗、家庭护理、缓解症状、控制疼痛、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心
理负担和消极情绪。所以,临终关怀常由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家属、志愿者以及营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
在国外,许多大医院尤其是肿瘤中心都专门设有临终关怀科室,一旦患者不能进行对因治疗,生命时间不超过2个月,都会转入临终关怀科进行治疗。
在跑步进入老龄社会的中国,是世界上老人最多的国家,老人医疗照护和临终关怀的需求量必然不小。但是现在,我国医院临终关怀还远远不够,绝大多数医院没有专门的临终关怀科室,养老公寓缺乏专业水准。在这种形势下,没有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政策层面的实际支持,临终关怀发展不易。当前影响我国老年临终关怀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
医务人员对临终关怀知识缺乏。目前,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大多数医务人员对临终关怀的概念并不熟悉,对临终患者仍采取治疗为主的服务方式,也未全面开展对临终患者家属提供服务,整个医疗保健系统对临终关怀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积极的伦理大环境。因此,尽管知道是临终患者,但却总是想方设法用最先进的仪器去挽救其生命,每天仍有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患者身上,既给临终患者自身造成痛苦,也造成极大的医疗资源浪费。
服务机构和资金来源不足。政府没有专门的资金,绝大多数临终关怀机构没有纳入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当中,临终关怀机构,从何而来。
传统观念的束缚。迄今为止, 全社会对临终关怀未普遍开展, 公众对临终关怀这一概念存在误解。人们多从字面上去理解临终关怀,误认为是将死之人才需要接受的服务。另一方面,家属受传统伦理“ 孝道” 意识影响,要放弃治疗而转为以护理为主的临终关怀会不会背上不孝罪名? 基于这种观念, 病者, 哪怕他只有一口气在, 亲人都会想方设法,让这口气延续。
患者临终该不该救治? 在我国,这似乎是一个不敢深入探讨的“雷区”、“禁区”。而医学博士陈作兵却用事实挑战了社会传统的伦理,给世人上了一课——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不可医的应该让他离开得没有痛苦。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以及文明程度的增高,已经有医生意识到这一点,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朱建华说:“我们需要的是能进行临终关怀的医院,目的是减少患者的疼痛,改善生活质量, 让患者无痛苦、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看来, 陈作兵父子给我国目前相对空白的临终关怀问题开了个头,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个问题。行至生命尽头,仍有爱在陪伴,这就是临终关怀的目的。
10年,让5000多生命安详离去
虽然我国目前临终关怀相对空白,不过已经有相关机构走出了第一步。我们不妨看看江西省的一家临终关怀机构的运作过程,相信会让您有更具体的认识。
不足10人的宁养院
没有宽敞的大厅,没有病房,只有为患者和家属服务的小办公室,堆满了病例和材料,来往的患者家属络绎不绝。宁养院副主任护师王京娥说,这里所有的药都是免费的,而且每个工作日都有医护人员出去家访看患者。
恰逢星期四,正是宁养院每周给复诊患者发药的时间。记者见到了早早赶来取药的肖先生,他告诉记者,他妻子在2010年2月份被确诊为眼部肿瘤晚期。自从妻子被确诊后,肖先生一直全职在家照顾她。“我妻子能活到现在,宁养院给了相当大的帮助。医生给我们指导还有定期家访,每周送免费的止痛药,给了她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已为5166人送去临终关怀
在宁养院,医生们都说,82岁的章爷爷能活下来是一个奇迹。从去年2月确诊患肝癌骨转移以来,他就成了宁养院的一名服务对象。
听说宁养院的医生今天要来上门,章爷爷和老伴高兴得不得了,早早地站在门外等着。
章爷爷和他老伴一直拉着周爱兰医生和护师黎莹的手,高兴地说着话,从孝敬的女儿到调皮的小狗,从久远的往事到最近的病情。除了医生轻轻地替章爷爷听诊和问询外,屋子里全是老两口爽朗的声音,开心的微笑不时地掠过章爷爷这张饱经痛楚的脸。屋外,梧桐树叶悄无声息地落下。
这只是宁养院1 0 年来服务的一段剪影。王京娥告诉记者, 10年来, 宁养院先后为5166 例贫困晚期癌痛患者送去了临终关怀,其中,年龄最大者达92岁,最小的才5岁。目前还有114例患者正在接受服务。
让死亡变得更有尊严
对患癌症等重症的老人来说,子女忙着上班, 只能抽空轮流伺候,去医院、养老院这种情况一般都被拒收,居家养病成了唯一的办法。对这些老人来说,需要的不仅仅是亲情,专业的临终关怀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晚期癌症患者而言,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疼痛。由于肿瘤侵犯和压迫神经,大多数晚期癌症患者会出现剧烈的癌性疼痛,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躯体功能、社会交往、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要提高生活质量,就得先解除身体上的疼痛。因此,为患者免费提供止痛药以及指导患者科学地服用止痛药,成为宁养院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服务内容。
除了免费为患者镇痛,宁养院更关注对患者的心理辅导。大部分晚期癌症患者都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那种成为累赘的羞愧、经济上的窘迫和对死亡的恐惧常常交织在一起,使得生理上的疼痛变得更加不可忍受。这种内心的痛苦,比癌痛更折磨人。此时,医生们需要加倍地关心他们、鼓励他们,使其在减轻生理疼痛的同时,得到心灵的慰藉,从而平静且有尊严地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