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家里,手机一点就能办理各种事务,享受衣、食、住、行等全方位服务……这样的生活或许不再遥远:日前,四川也确定了首批10个智慧社区试点名单,正式将“智慧社区”建设推上轨道。
如何建成智慧社区?近日,记者走访了德阳两个入围全省首批试点的社区,发现在各种畅想面前,资金成为第一道槛。智慧社区从无到有,“钱”该从哪里来?
智能设施+综合服务小社区负担不起“大投入”
7月23日,记者来到德阳什邡市冰川镇场镇社区。尽管已确定入选四川首批智慧社区试点近2个月,但相关建设工作却并未如期展开。“没钱。”社区书记杨顺成说,尽管成功入选试点,但补助政策却并未明确。“据说有,但只是杯水车薪。”按照智慧社区的建设要求,小社区根本负担不起这项“大投入”。
智慧社区投入有多大?按照规划,冰川镇场镇社区要在3年内建成智慧社区,以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支撑,依托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社区管理现代化、公共服务智能化,投入不低于千万元。
目前,公认的智慧社区应包括智慧家居、智慧物业、智慧政务、智慧公共服务等。以智慧政务和公共服务为例,社区首先需要建成包含社区网站、客户端等在内的综合协同互联网平台。而仅此一项,目前服务商提供的软、硬件报价已近百万元。
提供智慧物业等服务,要实现智能门禁、线上缴费、预约等功能,既需要不菲的硬件投入,也需要大量的整合、运营人员。
社会资本参与+轻资产运营商业模式仍待创新
什邡市马祖镇京什社区也是此次首批10个智慧社区试点之一。该社区书记石坤建也在为智慧社区建设而烦恼。不过,他主要犯愁的是扶持政策不明朗。
“由于是农民社区,就业需求大;常住人口多,社区服务压力也大。”京什社区建设智慧社区,重点将进行线上就业、缴费、办证等服务。此外,目前社区已建成门禁系统、综合市场和停车场等,“也需要一个互联网综合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和交流沟通。”
石坤建的想法是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目前已经有两家企业来谈合作了。智慧社区这么热,他们也想率先打造试点,争抢市场。”石坤建的“找钱”构想类似节能减排领域的合同能源管理:由相关信息企业垫付平台建设资金,社区再通过相关运营所得逐年偿还。
一方面等待“补助政策”,另一方面,杨顺成也在构思一种“轻资产”建设模式:一开始不做“大投入”,而是将多种功能性应用叠加来实现。“冰川镇场镇社区目前已建立起网格化信息管理;依托冰川镇的民俗旅游,覆盖全社区的公共WIFI也即将建成。”杨顺成说,下一步,他们将按照居民需求建立QQ群、微信公众号等。针对不便上网的老年人,他们将尝试引进社会资本,开发居家养老、“一键通”医疗等服务。
服务上网智慧社区试点应勇于“试错”
李克勇是什邡一家信息技术企业的负责人,在他看来,目前的“智慧社区”并没有统一标准。由于没有成熟的先行经验可供借鉴,试点只能勇于“试错”,摸着石头过河。
而什邡市马祖镇镇长廖皎则认为,既然是试点,就应该“像考试一样,设定标准答案,以供参考”。例如,3年试点验收时,智慧社区建设保障体系、基础设施与建筑环境、社区治理与公共服务、小区管理、便民服务和主题社区等6个方面,怎样算合格?怎样算优秀?都需要有明确标准。“智慧社区建不建?怎么建?社区居民最有发言权。”德阳市民陈露则表示,目前智慧社区建设常常落入“大而全”的通病。每个社区,实际情况不同,需求也不同。在她看来,“智慧社区是否为必需品?钱由谁出?”等问题都应该充分征集居民意愿。“不是所有服务上网就算智慧社区。”她认为,相比智能社区、电子社区等,智慧社区应该更注重内涵建设,而绝非停留在硬件、功能建设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