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干就干出个长短来,这既是市委、市政府对老干部工作高度重视的具体要求,也是做好老干部工作职责所在、任务所需。”这句话是山西阳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史喜平在接受采访时说的。话虽朴实,却很直白,但是,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愈是感到其中的内涵十分丰富,演绎得十分精彩。

客观上讲,阳泉是个小市,管辖两县三区。但是,全市离退休干部总数相比却不少,现有离退休干部20433名,其中离休干部1155名,离退休党员9558名,占总数的46.7%。从总结近几年来该市老干部工作经验而言,可概括为“尽责有位,因地制宜、实干求真、探索创新”。全市老干部工作呈现出各级尽责不缺位、上下联动不脱节、创新进取不停步、均衡发展无短板的良好态势。

加大力度,齐抓共管,从市委、市政府制度保障、支持力度和领导重视程度,看老干部工作带来的新发展

采访座谈会一直开到晚上8时,3个多小时的座谈,尤其是市局领导班子成员的情况介绍,无处不充分说明市委、市政府对老干部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主要体现在“四个坚持上”。

坚持老干部工作制度化,制度保障上升到市委、市政府工作层次。如每年的老干部工作领导组会议、情况通报会议、走访慰问、征求意见、组织座谈、“两个待遇”落实、健康疗养、体检,每年两次组织离退休干部参观等等,都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

坚持分工负责,根据老干部工作领导组成员单位职能进行任务分解,各负其责。以每年两次组织全市离退休干部参观工农业生产重点项目为例,以往因职能分工不明确,成员单位相互推诿,每次都很难协调。通过成员单位任务分解,如今一个通知下发,各负其责,工作十分顺畅。

坚持领导亲自抓,解决老干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市委老干部工作领导组组长、市长陈永奇,针对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改造、老年大学办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带领相关部门多次进行调研,并以领导组专题会的形式进行决策。20131月将老干部活动中心停止对外经营,财政一次投资730万元,对其进行改造。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定武,为尽快启动阳泉市老干部活动中心的改制、改造,先后召开5次联席会议,研究解决改造过程中遇到的工程进度、单位体制安排、人员编制等问题。为解决市直非财政供养单位离休干部630万元生活补贴,多次召开老干部工作领导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积极协调解决。

坚持优先倾斜政策,凡是涉及老干部“两个待遇”问题都及时加以解决。如从2014年起一次性解决市直非财政供养79个单位177名离休干部医疗统筹金79.16万元,并全部列入市财政预算。如提高离退休干部体检费标准、缩短医药费报销时间等等,都给予优先倾斜,坚持特事特办。

合力攻坚,破解瓶颈,从工作力度、采取举措和具体数字,看老干部活动阵地建设呈现出的新景象

坚持高标准,打造一流老干部活动中心。记者发现,一座装修一新、地处该市最繁华地段的四层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格外炫目。据老干部活动中心主任温银兔介绍,20141月,投资370万元的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改造工程竣工。市财政另拨款80多万元购置了各种设施设备。改造后的老干部活动中心使用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拥有大中型场馆5处,小型活动室60间。设置30余个各具特色的活动项目,提供医疗、保健、理发、按摩等特色服务。根据需要重新整合服务管理,后勤保障、竞赛指导等7个科室,为全市200多个单位3100多名离退休干部办理了活动证。目前,日接待400多人次,是改造前的5倍。

走进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记者被工作人员的敬业激情和老同志的活动热情所深深打动。在二楼,记者被具有浓郁文化气氛的一块块写有各种工作室的门牌和一室一景极具特色的项目所吸引。据了解,由于改造后活动场所空间增大,在发挥好原有功能作用的同时,创新思路,新引进具有阳泉地方特色的黑陶、彩面塑、阳泉评说等13个项目,均以工作室形式对外开放,为满足不同层次和需求的老干部提供文化养老平台,还开设了山西省第一家老年邮局。广大老干部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破解老年教育发展瓶颈,探索出“双行双驱”办学模式,全面提升老年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该市老年大学办学模式作为全省老干部工作创新案例,具有一定的示范性。这一模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突破禁锢,实行学年注册和收费“并轨同行”的管理模式;探索创新,尝试学制+学会“同轨运行”的办学模式;教研驱动,打破以往随意性强、规范性差的教育模式;评聘结合,改变聘任教师“单项选择为双向选择”的机制模式。随着办学能力提升、规模扩大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科建设、特色专业、学制管理、师资力量等,都上了一个新的水平。

目前,该市老年大学拥有一座4层,建筑面积为17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开设19个专业85个教学班,成立5个专业学会,外聘教师36名,在校学员3439名。经过多年探索创新,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多学科、多学制、多层次、多功能的省级示范校。

20141119,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盛茂林在该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调研时,充分肯定了他们所取得的可喜成绩,认为他们很好地把市委、市政府对老同志的系列关怀,转化到了实际工作之中,搞得很有特色,卓有成效。并希望他们把“两个阵地”建设好、作用发挥好,真正成为老同志安度晚年、续写人生新篇章的满意家园。在随后的多次会议上,盛部长曾几次对阳泉市老干部活动阵地建设给予褒奖和好评。

因地制宜,不断探索,从管理模式、服务能力和工作力度,看离退休干部“四就近”工作取得的新成效

2014924,全省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推进会在该市召开,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引起了与会同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史喜平局长对此深有感触地说:“此项工作虽然起步较早,但由于全市社区发展不均衡,甚至有的个别县没有社区,这种情况怎么办?只能靠探索实践,创新上路。”

先行先试,以点带面,典型引路。20083月,该市老干部工作进社区试点工作在城区两个社区同时展开。市委老干部工作领导组组长、市长陈永奇(中)在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调研指导工作经过1 年多的实践,总结探索出“五位一体”的服务体系。以此为契机顺势而上,先后下发两个文件进行安排部署。同时,边试点边总结推进,到20127月,建成15个示范社区。为了尽快在全市铺开,先后又下发《意见》和《办法》两个指导性文件,并以观摩会、推进会、研讨会和检查督查等多种形式加以引导和整体推进。2013年在矿区的全部38个社区全部推开了利用社区资源服务离退休干部工作。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创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服务模式。一是针对基础较好的社区,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如城区各社区基础条件较好,离退休干部居住人数多、较为集中,采取了“五站式”的服务模式。二是针对基础条件较差的社区,坚持因地制宜。如城郊接合部的社区,基础条件差、离退休干部居住分散、人数少,采取了“五上门,五开展”的服务模式。三是针对没有社区的县区,采取了“阵地+依托”的服务模式。在离退休干部居住较为集中的单位和地区建设老干部活动室,依托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开展“四就近”服务工作。

加大力度,挖掘潜力,全面提升。在工作机制建设上,不断加大保障力度。全市各县区均成立了工作领导组,并建立了领导、责任和财政支持三个机制;在行政支持力度上,不断增加经费投入。如城区按退休干部每人120元标准作为专项经费下拨到各社区。矿区财政一次性拨款100多万元,为11个重点社区“夕阳红”图书室购买图书;在服务管理模式上,不断探索不同模式。全市先后探索出离退休干部“四型”档案管理模式,“一委一居一办一中心”工作模式,“139”特色服务模式,服务网络机制“365”无缝隙服务机制等;在服务能力上,依靠社区服务机构开展多项服务。各社区依托服务中心、养老中心等机构,为离退休干部提供家政服务、日间托管、订餐送餐等服务项目。

目前,全市建成标准化社区58个。同时,各社区均成立了老干部智囊团,志愿者服务、发挥优势作用、文体等组织。

突出重点,多措并举,从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发挥作用,看离退休干部“两项”建设工作焕发出的新活力

加强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党组织设置方式。为了进一步推进全市离退休党支部建设,今年,阳泉市召开了全市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推进会。会上,市人大、市总工会、市审计局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介绍了经验。李定武部长就老干部支部建设做了重要讲话。在进一步完善全市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建设工作机制的同时,积极探索组织设置方式。市老年大学为充分发挥广大离退休党员学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85个教学班和2个学会成立了30个临时党小组,由班长兼任党小组长,使297名离退休干部党员学员过上了双重组织生活。郊区、平定县和盂县在离退休干部党员居住集中的家属区组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依托党支部开展活动,发挥优势作用。为保障离退休干部党组织活动开展,矿区除了每年下拨5000元活动经费外,还将每年离退休干部党员缴纳的党费全部返还。加强思想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对离退休干部的培训教育,20146月,在市老年大学加挂市老干部党校牌子,成立党校领导班子,并举办了3期支部书记培训班。市县两级先后举办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培训班7次,学习宣讲会6次,组织专题座谈会、讨论会等28场。同时,市县两级通过专题演讲、联谊、文艺巡演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活动。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示范作用,先后培树先进典型12个,其中发挥整体作用的市人大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受到全国表彰。平定县东锁簧村老干部党支部,充分发挥老典型的示范作用,组织老干部深入学校、厂矿、农村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还涌现出了平定县农业局退休干部侯瑞生,市国土资源局退休局长李维新,市司法局退休干部荆南庆、安文利、郭香玉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创新思路,整合资源,从平台建设、载体作用、丰富的内涵和参与度,看离休干部文化养老工作打造出的新亮点

无论组织座谈、走访,还是到县区进社区,老干部文化养老工作的浓厚氛围扑面而来。这种新的探索与该市“文化兴市”战略,与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发展趋势、与老干部自身特点相结合、相统一,相得益彰。发挥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在继续做好已长期形成的书法、绘画、摄影、教育等协会、学会组织和各类文艺、体育团队的同时,抓住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改造后活动空间增大的机遇,新增工作室13个,引进具有阳泉地方浓郁传统特色的文化项目。深入挖掘,大力唱响红色文化。记者在采访时正赶上由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等部门联合举办的阳泉市第二届“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为主题的大型红色收藏展活动。展览规模宏大,内容极为丰富,共设5个展区,涉及102000多件,参观人数达4000人次。市级四套班子领导带队亲自参观了展览,并给予充分肯定。山西日报、阳泉日报、阳泉电视台等媒体多次进行了报道。据介绍,去年举办的首届“红色记忆”大型收藏展,从规模、内容到参观人数同样引起全市反响。扩宽领域,大力彰显现代文化。以老干部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为活动阵地,以老年各种协会、学会、文体团队为依托,广泛开展现代时尚性强的文艺活动。据了解,市县两级老年大学新增的学科近一半是现代课程。文艺节目、体育项目均走时尚路线,无论是计算机、理财、养生保健,还是健身操、时装模特、扇子舞,均体现了时尚元素。该局还办了“老干之家”报纸。

这种通过精心策划,利用各种载体和平台,努力达到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形成了特色各异、五彩斑斓的浓厚文化氛围,使广大离退休干部成为主角参与其中,共同分享文化养老带来的喜悦和快乐。

责任之重始于使命,使命光荣重在践行。实干兴业,有作为、有掌声;创新添翼,有未来、有彩虹。这就是阳泉市老干部工作的真实写照和带来的启示。

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盛茂林(右)在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参观指导工作。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史喜平(中)介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