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外侧,翠微山脚下有一个小村庄,那就是我的故乡,山西山阴县新马营村。从我村西南通向雁门关方向有一条乡间土路,路旁有一座高大的长满荒草的无名烈士墓,下面安葬着一位英勇杀敌、为国捐躯的中国军人,也记载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英雄叫什么名字?至今谁也说不清,只知道大家都亲切地叫他三连长。

故事发生在“七七事变”后的第二年。1938农历四月初八这天早晨,我的父亲扛着耧,爷爷提着种子准备下地耩田,刚出村口一声清脆的枪声打破了清晨的寂静,紧接着枪炮声、狗叫声、鬼子兵的号叫声混成一片。正当爷爷和父亲不知所措时,一队有30多人的中国军队由村东向村西边打边撤,100多个日本鬼子紧追不舍。见情况危急,父亲马上给他们带路,后边战士们则拖着我爷爷边打边撤,当退到大约一里处,路旁有一条河沟,两边长满高大的树木,战士们在三连长的指挥下就地设伏伺机歼灭敌人。他命令战士们注意隐蔽,敌人没进入射程不准开枪!敌人追出村外,不见中国军人的踪影,狡猾的鬼子只好停下来,既不敢贸然进攻,又不甘心就此罢休,经过短暂的休整,敌人采用火力侦察,机枪、步枪齐发,乒乒乓乓响个不停,我军没有还击,在目标不清的情况下,敌人又派出小股的鬼子进行试探性进攻。只见10多名日本鬼子兵猫着腰,端着枪,左瞅瞅、右瞧瞧,缓慢前行,当敌人进入我军伏击圈后,三连长一声令下:“狠狠地打!”突然枪声大作,在机枪哒哒声、手榴弹爆炸声中来犯的敌人纷纷倒下。

狂傲的敌人怎能甘心,于是组织了第二次进攻,这次兵分三路正面进攻,两边侧应,40多名鬼子从三个方向包抄过来。早有准备的战士们,几十颗手榴弹投向敌群,正当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的时候,我军的机枪、步枪齐放,精准地射向敌人,在不到10分钟的战斗中敌人就死伤过半,无心恋战的敌人,只好丢下一片尸体,仓促败下阵来。

短暂的平静预示着新的更加激烈、更加残酷的战斗的开始。正当我军准备再次迎击敌人发起新的报复性进攻时,发现所剩弹药不多了,三连长果断决定并命令部队撤退,自己留守掩护。几个战士要求留下作掩护,让三连长带队撤离,三连长坚决下命令,“把所有的手榴弹留下,你们赶快撤!”这时父亲把患病的爷爷藏在附近一个大树坑中,自己急促地带领战士们向西南方向撤出,很快就消失在茫茫树海之中。

不出所料,吃了大亏的鬼子一改前两次的战法,把全部兵力组织起来,实行四面迂回大包围,企图把我军一口吃掉。开始还很小心,缓缓逼近。当包围圈逐步缩小时,敌人才发现只围住一名中国军人,于是就端着带刺刀的长枪猛冲过来,早有准备的三连长用尽剩下的几发子弹连发几枪,枪枪命中敌人,当敌人发现三连长没有子弹时,号叫着从四面包抄过来,三连长紧握着扎成捆的手榴弹,只听见轰一声巨响,三连长同冲在前边的十几个鬼子同归于尽。后续上来的日本鬼子兵发现树坑中还藏有一个中国老人,凶残的鬼子向我爷爷胸前连刺几刀,爷爷活活被刺死。

事后据村民们回忆,战斗从开始到结束,也就是一炷香的时间,三连长以自己宝贵的生命既掩护了战友的顺利撤退,又消灭了大量敌人。

战斗结束不久,吃了大亏的日本鬼子不敢久留,迅速打扫完战场,赶着装满尸体和伤员的3辆马车向县城方向撤退。

敌人撤走不久,全村群众饱含着热泪,在英雄为国捐躯的地方,按照当地习俗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从此,这座无名烈士墓,成了我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园地。

时过境迁,英雄离开我们已有76年,而我们国家、我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们对英雄的敬仰之心、怀念之情却永远不变。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是英雄为国捐躯、爷爷不幸遇难的日子,国恨家仇永远铭刻在我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