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观:厌恶旧社会,立志改造中国
蒋介石出身盐商之家,社会地位不高,又早年丧父,自幼即受土豪劣绅的歧视和压迫,因此,极不喜欢乡村士绅阶层。③1919年2月,他在闽南长泰军中,忆及往事,勾起宿愤。26日日记云:"吾国绅耆阶级之不破,小民终无乐利之一日。"1921年10月,蒋介石在家乡兴办武岭学堂,受到乡绅的阻挠,28日日记云:"乡愿阻碍不少。周星垣之守旧迂阔,不可言状,乡间事办理之难如此。"29日又称:"乡居极感痛苦,事事为乡愿所阻碍,不能改良稍些,愧恨无涯。"他甚至发誓:"乡愿不死,殊无回乡之乐,甚想不愿来乡也。"④
蒋介石也不喜欢商人和资本家。1919年10月12日日记云:"政客、武人、官僚之外,商人之狡猾势利,尤为可恶。资本家不扫除殆尽,则劳动家无乐利自由之道。"他甚至说:"为平民之障碍者,不在官僚与武人,实在资本家与绅耆扞格其间。以致一切权力不能伸张,一切意思不能自由。而政客、议员,名为民意代表,实则媒介于绅耆、官僚之间。凡有罪恶,皆此种蟊贼所造成者也。吾以为革新社会,资本家与绅耆二者之中等阶级,须先扫除廓清。"
蒋介石在上海经营交易所,从事证券与棉纱等物品买卖期间,目睹董事们倾轧、垄断的黑幕,更增加了他对资本家的厌恶感。1920年1月24日日记云:"赴开元会议交易所选举董事。商人积弊,仍不能脱把持与专制,大股份压制小股份,大多数压迫小多数,舞私牟利,垄断其间。小商人中虽有达材正士,不能施展一筹,以致中国实业,日趋衰落,安得将此种奸商市侩一扫而空之,以发荣社会经济也。"①
在受到交易所中"大股份"压迫的同时,蒋介石也感受到房东的压迫与欺诈,进一步增加了他对资本家的憎恶。蒋介石同年12月9日日记云:"晚,为房东朱子谦作恶不仁,心甚愤激,资本家之害人焉大矣哉!"不仅如此,房东还企图吞没蒋妾姚冶诚寄存的交易所单据。同月22日,蒋介石日记云:"为富不仁,复欲害人,居心毒极!沪上商人行为卑陋至此者,见不一见,亦无足怪,惟恨冶诚之生事也,气极矣!"
以交易所的活动为纽带,蒋介石结识了上海资产阶级形形色色的人物。对他们,蒋介石日记常有严厉的批评。1921年5月11日云:"知交股价落,不胜烦闷。遇盛四及一班无赖,社会之形态丑劣,嫌恶实甚,无可如何也。"1922年11月28日云:"中国商人,见之头痛。商家利禄之心,狡猾之谋,过于官僚也。"1923年2月3日云:"又因奸商妒忌,发怒愤激,殊非其道。"凡此种种,都表露出蒋介石对资本家和商人们的憎恶。
对军阀,蒋介石在日记中也多所指斥。如:
1919年8月20日日记云:"看《申报》,知浙江伪督杨善德已于12日病毙,继其任者为卢永祥。羊死驴继,吾浙其无噍类乎!"
1921年3月27日日记云:"北方无不倒之理,惟在吾党能起而应之耳!"
1922年6月14日日记云:"黎元洪违法入京,就总统之位,从此天下又起纷纠,政客、议员之肉,其足食乎?恨手无寸铁,不能一扫荆棘,忧闷无已!"
1925年12月1日日记云:"郭(松龄)宣言讨张作霖而戴张学良,可称滑稽。然如此矛盾,则北方大小军阀不能不自行瓦解耳。旧时代崩溃之症象,于此益明矣!"①
1926年7月12日日记云:"余以关税会议为卖国条件,决心与吴佩孚宣战,通告中外。"
这些日记表明了蒋介石反对北洋军阀的鲜明态度与立场。
与憎恶商人、资本家相反,蒋介石对工人有一定同情。
蒋介石对工人接触不多,对中国工人阶级的劳动与生活状况也了解不多。1921年8月,蒋介石在乡监督改建厅屋工程,目睹工人辛劳状况,有所感动。28日日记云:"工人之辛苦危险,可谓极矣,资本家见之,如无慈悲之心,非人也。"10月21日日记继云:"自叹为我一人,而苦彼二十工人,自朝至暮,除食事外,毫未休息,每日足作十小时余苦工。呜呼!小工何罪,其苦如此,资本家与势力家之不勤俭自持,厚利报工,其必为神人所不容。不必言近世之潮流如何,徒问你自己良心过得去否耶!可不警惕乎?"11月6日日记再云:"工人困苦,小工更苦。工场法如不速实行,小工无法保护,中国人民只见死亡病伤,决无完全生存之理。有责者其可不恻然设法,实行提倡乎?"这些地方,显示出蒋介石愿意通过社会改良的途径改进工人的生活待遇。
1925年7月7日,蒋介石向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提出"革命六大计划",其中说:"工人为革命中有力之成分,且对于吾革命前途之难易成败,实有莫大之影响。"但是,他的具体建议只有"吾革命政府,宜努力安置为我国牺牲之失业工人","利用罢工工人建筑道路"等寥寥数语。值得注意的是,他曾提出:对罢工工人,可"酌加编制,施以军事及政治之训练,以植工人军之基础"①。不过,这一思想,对蒋介石说来,恰如火星一闪,后来的正式文本就被修改得很模糊了②。
在北伐进军途中,蒋介石还同意工人在特殊情形下可以管理工厂。1926年9月,蒋介石参观安源煤矿,发现厂主无能,受到日本资本压制,停工近1年,便主张:"工人乘此厂主放弃权利时,起而自己管理也。"③ 不过,蒋介石只同意对工人生活做一定程度的改良,而坚决反对阶级斗争。还在北伐出师前夕,他就宣布:"阶级斗争及工农运动的罢工斗争,在战时是破坏敌人的力量和方法,对付敌人是可以的。若是在本党和政府之下,罢工就算是**的行动。"④ 北伐出师之后,国民革命军占领地区的工人运动日渐发展,蒋介石曾发表文告,要求商人不要拒绝工人的"急迫要求","早早解决了工潮",同时则要求工人集中在"本党之下","受本党指挥","非但不应该仇视商人,并且须在可能范围内急谋谅解"。⑤ 此后,罢工日渐频繁,蒋介石仇视工人运动的态度日渐明显。1927年1月底,他与小室静谈话,一方面声称"劳动者地位之向上与幸福之增进,乃吾等之主义,故不能中途而辍",表示不能动用军队来"制止劳动者之罢工",但同时又说:"唯劳动者苟有跋扈行为,甚且危及国际关系,亦不能过于放任,彼时或采非常手段,亦未可知。"① 这些地方,已经预示了他日后的行动方向。
蒋介石一度认为,中国"不存在大土地占有制","中国很少发生大土地所有者与农民之间的冲突"②。但是,蒋介石的早年日记显示,他对土地问题还是关心的。1926年2月3日,蒋介石与鲍罗廷谈话,鲍主张以"解决土地问题为革命之基础",蒋介石表示赞成,日记云:"余亦以为然,惟忧无法引起全国大革命耳。"但是,这以后,蒋介石逐渐倾向于北伐期间,暂不提出土地问题。③ 出师前夕,鲍罗廷建议发布土地政纲,蒋介石不赞成;鲍提议攻克武汉时发布,蒋还认为太早。④ 不过,他仍然在思考和研究这一问题。同年7月30日,他收到邓文仪的俄国来信,述及土地问题,日记云:"土地制不外土地国家化(即归国有)与土地社会化(即归社会分配),如太平天国制是也。"次日再云:"近日甚思研究土地问题,有一解决之方。"8月1日,他在湖南九峰村致电张静江、谭延闿,要他们和鲍罗廷商量,在国民党中央设立土地制度委员会,规定详细办法,或根据"平均地权"所言,再加细定,"逐条登报,公诸国人参考,且可临时应用也"。⑤
1926年12月7日,国民党中央部分人员及鲍罗廷等在庐山开会,讨论各地工农运动问题。会议"对工人运动主缓和,对农民运动主积极进行,以为解决土地问题之张本"。蒋介石在会上表示:"只要农民问题解决,则工人问题亦可解决也。" ① 这一时期,蒋介石所率领的北伐军受到湖南各地农民协会的热烈欢迎和积极支持,因此,蒋介石对农民运动和农民协会都相当有好感。8月3日日记云:"各村人民与农会有迎于十里之外者,殊可感也。农民协会组织尤其发达,将来革命成功,还在湖南为最有成绩。"
民国期间,使用奴婢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奴婢们大多没有人身自由,受到各种虐待。蒋介石对奴婢有一定同情,主张禁止畜奴。1918年,蒋介石在福建永泰军中,听到一陈姓主妇毒打婢女之声,很为之不平。1919年9月,又见到邻妇虐待婢女,较往日陈妇尤甚,愤慨地在日记中写道:"中国奴婢之制不革除,尚何有社会平等之可言乎!吾觉欲求人类平等,第一当先除奴婢毒制也。"②
蒋介石还反对家族观念。1920年1月23日日记云:"家族观念打不破,家族范围跳不出,埋没古今多少英雄。"③
以上种种,都表现出蒋介石所受五四后新思潮的影响。
出于对旧社会的厌恶,蒋介石有改造中国社会的志向。1919年11月,蒋介石在日本,发现各书坊中社会主义书籍特多。4日日记云:"吾知其社会改革必不远也。以中国人民不识字者之众,提倡革命,不及十年而得实行,则今日日本人民之智识普及,其改革进程之速,更可知矣!"当时,日本自然主义作家武者小路实笃接受空想社会主义和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等思想影响,提倡新村主义。蒋介石在日本读到了《新村记》一书,有所触动,即萌生"改造本乡"的念头。① 1920年12月,他自觉"矜张自肆,暴躁不堪,对于社会厌恶更甚"。② 日记云:"我对中国社会,实厌恶已极,其将何以谋脱也?"。③ 这一时期,他对邵元冲等宣称:"中国宜大改革,宜彻底改革。"④
早期,蒋介石认为中国缺乏实行共产主义的条件,但对共产主义并不反感。1920年2月2日日记云:"书厨包工来,欺伪百出,心甚嫌恶。中国工人之无道德,无教育如此。对于共产事,甚抱悲观。非从根本上待其心理完全改革,教育普及之后,断乎谈不到此。"⑤1923年蒋介石出使莫斯科时,认为中国革命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实行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第二阶段才是宣传共产主义,实行"经济革命"、"社会革命"。⑥1925年12月,他在《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同学录序》中称:"吾为三民主义而死,亦即为共产主义而死","三民主义之成功与共产主义之发展,实相为用而不相悖"⑦ 云云。衡之以他在日记中表现出来思想,他的上述言论当非完全是违心之言。
左右之间
孙中山在世时,国民党内部在联俄、容共等问题上,即有不同意见。孙中山去世后,迅速形成对立的两派,通称左派与右派。
蒋介石最初站在左派方面。1925年11月23日,林森、邹鲁、谢持等在北京西山召开会议,通过《取消共产党员国民党党籍》、《鲍罗廷顾问解雇》等案。12月24日,在上海另立中央。同月下旬,广东右派组织孙文主义学会的王柏龄等人准备示威响应。28日晚,蒋介石从汪精卫处得到有关消息,当日日记云:"王柏龄糊涂至此,可恶殊甚,严电阻止,不知有效否?"
当时,蒋介石反对在军中形成派别。1926年1月2日日记云:"下午,对各将士痛诫派别之恶习,不禁泪下。"当时,在黄埔军校中,与孙文主义学会对立的是左派组织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2月2日,他约孙文主义学会与青年军人联合会两派干部开联席会,限令高级官长退会,同时要求双方干事互入两会,企图消弭二者之间的界限。4月,又进一步要求两派组织同时取消。
"三.二○"事件后,右派纷纷做蒋介石的工作,企图争取他站到自己一边。4月3日,刘峙、古应芬、伍朝枢三人陆续见蒋,进行游说。蒋介石日记云:"右派徒思利用机会,联结帝国主义以陷党国,甚可叹也。"同月5日,宋子文向蒋介石反映,广州右派计拟召开市党部大会,举行示威,蒋介石立即函广州公安局长吴铁城,加以制止。次日,蒋介石并通电反对西山会议派在上海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表示"誓为总理之信徒,不偏不依,惟革命是从。凡与帝国主义有关系之败类,有破坏本党与政府之行动,或障碍我革命之进行,必视其力之所及扫除而廓清之。"①
蒋介石反对右派的立场一直持续了很久。北伐期间,樊钟秀一直在河南南部活动,组织军事力量,企图响应北伐。1926年8月,蒋介石听说居正、谢持有离间樊钟秀等与北伐军的打算,愤怒地在日记中写道:"彼等诚**矣!"② 同年9月16日,蒋介石会见田桐、周震鳞后,在日记中留下了"其语不堪入耳"的记载。
不过,由于蒋介石在联俄、容共问题上和西山会议派的观点有相通之处,因此,最终必然会走到一起。1926年5月22日日记云:"总理责任交给国内青年,愿以奋斗之青年赞成国民党,然而非欲党员对三民主义疑为不澈底之革命也。如言不澈底,则俄国革命迄今仍未澈底也,不革命一语,为宣布革命党员之死刑,闻者无不反对,革命必致破裂。应联合革命的新旧党员对外也。"这段日记,已经预示着他和西山会议派矛盾的溶解。
"一个主义,一个党"
1923年,蒋介石访问苏联,原拟请苏方支持国民党人在蒙古的库仑建立军事基地,遭到拒绝。他满怀期望访问苏联,却没有得到什么具体成果。但是,他却总结出了一条经验--必须独立、自动、不受外人支配。
蒋介石在访问苏联时,遇到过一个名为赵世贤的中国青年,相谈融洽。离开苏联时,蒋介石又和这位年轻人作了一次谈话:"略述此次来俄经过情形,戒其毋为外人支配。"此后,蒋介石即力图摆脱共产国际和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控制,并力图和左派及中共争夺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1926年3月8日,蒋介石与汪精卫商决"大方针"。蒋称:"中国国民革命未成以前,一切实权皆不宜旁落,而与第三国际必能一致行动,但须不失自动地位也。"① 同月30日,又在日记中表示:"只要大权不旁落外人之手,则其他事皆可迁就也。前日政府事事听命于外人,以致陷于被动地位,此非外人之故,而精卫自让之也。"5月21日日记再云:"革命须求自立,不可勉强迁就。世界革命应统一指挥,但各国革命政权仍须独立,不能以用人行政亦受牵制。"这时,蒋介石孜孜以求的是他能独立自由地处理中国革命的各种问题。当年12月,蒋介石听说托洛茨基将要出使中国,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29日日记云:"党务、政治不能自由设施,则胜无异于败也,托氏来华,或能改正,而本身应具独立之心也。"
蒋介石的苏联之行还使他得到了一条经验,即革命必须由"一党来专政和专制"。他开始致力于"一个主义、一个党"宣传和努力,并以此为指针,处理国民党内的左右派纷争。1926年6月7日,他在黄埔军校发表演讲称:"俄国革命所以能够迅速成功,就是社会民主党从克伦斯基手里拿到了政权……什么东西都由他一党来定夺,像这样的革命,才真是可以成功的革命。我们中国要革命,也要一切势力集中,学俄国革命的办法,革命非由一党来专政和专制是不行的。"同月26日,他与邵力子谈话,强调"革命以集中与统一为唯一要件"。① 不久,他即派邵力子赴苏,出席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全会,要求共产国际承认中国国民党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
谁妨碍革命的统一和集中呢?蒋介石觉得是中共。1926年3月9日日记云:"共产分子在党内不能公开,即不能开诚相见。办世界革命之大事而内部分子貌合神离,则未有能成者。"于是,他的第一步便是限制共产党的发展。1926年5月14日日记云:"对共党提出条件虽苛,然大党允小党在党内活动,无异自取灭亡。"5月16日,他访问鲍罗廷,表示"甚以两党革命,小党胜于大党为忧,革命不专制不能成功为忧。"5月27日,他在高级训练班致开学词,声称为"集中革命势力",加入国民党之共产党应退出共产党。6月8日,他明确向鲍罗廷提出:"共产分子在本党应不跨党理由。"②
由于鲍罗廷等人的抵制,蒋介石要求跨党共产党员退出共产党的目的未能实现。此后,蒋介石日记中不满共产党发展与活动的记载日增。如:
1926年7月3日日记云:"各处宣传,多是CP,心甚不悦。"
1926年8月23日日记云:"阅《向导》报,陈独秀有诽议北伐言论,其用意在减少国民党信仰,而增进共产党地位也。"
1926年8月30日日记云:"他党在内捣乱,必欲使本党纠纷分裂,可恶也。"
这样,他虽然知道"总理策略既在联合各阶级",表示"余不愿主张违教分裂",① 但他最终还是走上了和共产党"分裂"的道路。
苏俄创立了一党制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没有想到,蒋介石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以对付共产国际和中共。
"我只知道我是革命的"
蒋介石的日记表明:1. 他早年追随孙中山革命,有一定思想基础;和共产党合作,也有一定思想基础。2. 在若干问题上,早年的蒋介石与共产党以及国民党左派之间有一定分歧。这些分歧,属于革命阵营的内部矛盾,并非革命与**的对立。后来在这些分歧基础上演化为争取领导权的斗争,并进而演化为你死我活的生死斗争,是不幸的、遗憾的。3. 蒋介石既是国民党中心主义者,也是个人中心主义者。在蒋看来,他自己就是革命的化身、真理的化身,凡与他持不同意见或反对他的人都是"败类"或"**",都需要加以"制裁"。1927年2月,他在南昌演讲称:"我只知道我是革命的,倘使有人要妨碍我的革命,那我就要革他的命。"① 这段话,典型地表露出他的个人中心心态。同一时期,他在日记中表示:"鲍尔廷固为罪人,而一般趋炎附势之败类更可杀也。"② 这一段话,是对他上述演讲中"革他的命"一语的注脚,不久之后进行的武力清党已经在此埋下了伏笔。
本文中文本原载纽约天外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的《庆祝吴教授相湘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收入拙著《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原有"苏俄观"一节,因本书另有专文,故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