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华:把“老师”二字写成传奇 
 
 

  1953年,李振华来到沂源支教,从此与沂蒙山的苦孩子结下了一辈子不解之缘。他扎根老区62年,累计捐献96.2万元资助2000余名贫困学生。退休后,他捐出大半生的积蓄和国务院特殊津贴建立基金会,动员社会力量解决“上学难”问题,在他的努力推动下,教育贫困问题在沂源基本得到解决。
  1953年冬,年仅17岁的李振华在南京师范大学上学期间志愿来到山东支教,并执意来到了沂蒙老区。李振华只有一句话:“让我到最偏远落后的地方去吧。”最终他来到了距沂源县城50公里外的韩旺小学。
  3间建在半山腰上的破庙就是韩旺小学的校舍,墙面上的洞是“窗户”,屋子摆放的大小石头分别是课桌和凳子,更别提那墨水瓶制成的煤油灯,不像样的泥炉子和提水的灰罐子。看着学生们充满渴望的眼神,看着村里连个会记工分的人都没有时,李振华决定扎根老区。
  他自己动手制作了28种教具,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给村民办起夜校,业余时间还翻山越岭走访学生家庭、给孩子们补课。后来,他又让父母从南京老家寄了一台收音机,和学生一起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1955年,沂源县小升初的比例只有10∶1,李振华教的应届毕业生,则全部考上了初中,一时轰动全县。
  刚参加工作时,李振华每个月的工资只有21元,10元寄给父母,6元是自己的生活费,另外5元用来资助山区的贫困学生。他一心扑在学生身上,初到沂源后连续3年没有回老家看望父母。1980年,离高考只有两个月,一封“父病重,速归”的电报从南京飞来。李振华思绪万千,最后他狠狠心把同样在准备高考的儿子叫到跟前,让他回老家照顾爷爷。没想到,儿子回南京的第5天,李振华的父亲就去世了。李振华也没能见父亲最后一面。
  1997年7月,李振华退休了,他与爱人一起把自己的三个孩子叫到一处,说为了能帮助更多的孩子完成学业,他要把自己的15000元积蓄和国务院特殊津贴都捐出去,他的这一举措最终也取得了家人的理解。他将这部分钱分成三份,分别捐献给自己工作过的韩旺中学、张家坡中学、沂源县实验中学三所学校形成“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通过他的捐款义举,沂源县县委、县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群众纷纷捐款,目前基金会的累计资金已达296万元,先后资助贫困学生8000多名,奖励优秀学生和教师2000余人次。
  李振华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人民教师,他把全部的爱和财富献给了老区人民,用最宝贵的青春谱写了老区教育的壮美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