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家庭积蓄,拒绝高利诱惑,远离非法集资!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过一些高档楼宇、人流密集的住宅小区,总会有一些衣着光鲜的人沿街散发传单,被包装成理财产品的各种投资项目,被标以18%、24%甚至更高的年化收益率,许诺保本保息零风险,甚至1万元都可以购买……他们瞄准的对象,往往是最普通的中老年人。
当前,民间理财行业鱼龙混杂,其中一部分理财机构往往利用中老年人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金融常识,同时又拥有一定积蓄、贪图高额收益回报等特点,将其作为重点对象进行营销。但与此同时,这类人群抵抗风险能力极弱,投进去的往往是自己辛苦积累一生的血汗养老钱。殊不知,这里面存在着极大的风险。
摸准老年人心理打亲情牌
“这是我们联合旅游公司推出的一项优惠项目。你只要在我们这边用身份证登记一下,就算报名了。你不仅可以免费游览美景,还可以跟其他老年人交流……”时下正值暑期,不少理财公司的“街头拉客”行为已经“升级”成了“免费旅游”,不明就里的老年人一旦报名,很有可能直接把你带去所谓的项目现场实地考查,诸如旅游开发区、生态农庄等。有的民间理财工作人员,甚至会三天两头邀请老年人喝茶、聊天,大打“亲情牌”。殊不知这些投资者的钱,最终去向和这些所谓的考查项目根本风马牛不相及。
“一次性投入,每月返息、到期归还本金”,是大多数民间理财机构的操作模式,“每个月就像领工资一样”成为他们诱人的宣传语,也的确吸引到一些中老年人。60多岁的王大妈告诉记者,自己每月除了不到1000元的社保养老金没有其他收入,生活费都要靠儿女来补给,“我把我的五万块积蓄投进去,每个月多一份收入,就不给子女添负担了。”这是包括王大妈在内的大多数中老年人最朴素的想法,却被这些从事非法集资活动的民间理财机构钻了空子。
免费午餐背后往往是陷阱
据介绍,目前在工商登记备案经营范围为“从事投(融)资理财信息咨询”的公司当中,除部分公司按照核定营业范围开展信息咨询服务外,大多数公司主要从事资金中介业务,并且参与信用评估、资金归集、资金代偿等类金融业务。其中,一些公司设立门槛极低、注册资本小,从业人员大多不懂金融业务,不设投资门槛,模糊资金投向,借贷利率基本高利贷化,缺乏有效市场监管,潜在风险巨大。因此,民间理财公司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甚至跑路,将给普通百姓造成极大的财产损失,极大影响社会稳定。
“高收益伴随高风险,不规范的经济活动蕴藏巨大风险,这个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所有人都懂,但在‘高回报馅饼’面前,侥幸心理再次作祟。”据我市民间金融专家介绍,这些理财机构企业募集的资金,有的用于投资项目,但也有的并未进入实体,而是再次流入资金市场。对于一些初次接触到各种信息的群众往往以为“掌握了前沿信息”,广大市民应提高警惕,天下没有免费午餐,警惕高利诱惑背后的高风险,小心竹篮打水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