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7日下午3点,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两岸分离以来,双方领导人的首次直接会面,也是22年前的1993年“汪辜会谈”后的又一次历史性握手,受到两岸乃至世界的关注。

是什么促成了“习马会”的最终成行?这次会晤又有哪些非常之处?这样的一场会面,又将会给未来的两岸关系带来什么深远意义呢?

“习马会”何以水到渠成?

    7日下午3点,在数百名中外媒体记者的瞩目下,两岸领导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间长达80秒。100多公里的台湾海峡宽度,真正要迈过政治鸿沟,远比裸泳横渡难无数倍,究竟是什么因素促成了这跨越66年的“一握80秒”?

    其实,早在1956年,北京方面就致信蒋介石,以“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温情攻势,盼蒋力促统一。蒋一度动心,曾数次派国民党将领回大陆,双方思量重启和平谈判。可惜,两岸内部一直以来的各类重大事件,令两岸分治持续。

199211月,两岸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19934月,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实现1949年以来第一次两岸非正式会谈,为关系解冻撕开了裂口。数轮接触后,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60年来首次会面。2008年以后,两岸直接“三通”,高层互动和协议签署明显加快。

    近几年来,两岸领导人会面一直是双方领导人追求的目标。国台办曾多次表示,大陆对两岸领导人会面一直持积极开放的态度。马英九近年也多次重申,在“适当时机、适当场合、适当身份”下,不排斥与大陆领导人见面。然而,两岸领导人层面始终差“关键一晤”。

    在习近平出任国家领导人后,双方两岸事务负责人实现常态化会面(正式、非正式共6),进一步巩固了两岸官方的政治互信。尤其之前“张王会”与“张夏会”的成功,为习马直接会面扎实了根基。由此看,两岸领导人会面,首先是前人积累的厚重情理和两岸当局政治互信积累到一定程度,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当然也有两岸领导人个人魅力的特殊因素。

    此外,社会互动也是两岸领导人必须见面的宏观基础。2014年两岸贸易额占台湾全年对外贸易的60%左右;台湾与大陆的互动,无论是航班、人员,或者是贸易,都丝毫不亚于大陆同样一个2000多万人口省份或区域,与其他省份的互动频次。一些看好两岸关系的美国智库学者甚至断言,大陆台湾虽未“法理统一”,但早已实现了“实质统一”。

从这个角度看,两岸领导人最终会面也是被两岸人民“拱”出来的。这也正是“习马会”消息一宣布,两岸股市均连日大涨,最敏感的资本市场用实际行动对两位“先生”见面表达的真实期盼与一致拥护。

习马会,有哪些非常之处?

    在习马会前,国台办就宣布,此次会面地点定在新加坡,双方以两岸领导人身份和名义举行,见面时互称“先生”;台“总统府”发言人也称,此行不会签署任何协议,不会发表联合声明。这让本次会面多了些“非常”之处,为何会这么“非常”?

    时机非同寻常:为何是现在?

    达成会面,首先是两岸双方保持沟通互动,多年努力到今天水到渠成的结果。同时,离台湾大选越来越近、马英九的任期也即将结束,下一步谁会领导台湾?台湾将走向何处?两岸关系将朝哪个方向走?这让两岸关系再度处于重要节点,面临向何处去的问题。而目前岛内政治局势诡谲不定,民进党在大选中执政的概率极高,2016年的两岸关系或又重走回动荡的老路。民进党奉“台独党纲”为尊,拒绝承认“九二共识”,一旦执政,两岸和平发展的“新常态”面临严峻考验。而这次会面恰好为两岸关系定了调——重申坚持“九二共识”,而坚持“九二共识”就是坚持了一个中国,接下来无论是谁接管台湾,一个中国,两岸一家,必须不变,如果民进党坚持走“台独”之路,那么它就必须去承担相应的后果和责任。

    场合非同寻常:为何选在新加坡?

    习近平主席此次前往新加坡是对该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岸领导人选在新加坡会面,重要原因之一是,这里是1993年“汪辜会谈”的地点,新加坡为两岸搭建了沟通的机制和平台,选择在这里会面具有历史传承的意义。其次,“汪辜会谈”后,新加坡这个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就一直在两岸间扮演重要的斡旋角色。此番习近平在中新建交25周年之际,应邀访问新加坡,又为“习马会”创造了先机。再就是台湾官方与新加坡有着良好的关系,马英九与李家也私交颇深(马英九今年早些时候以私人身份赴新加坡吊唁李光耀),基于这层信任关系,新加坡也就成了大陆对“习马会”唯一认可的国际“第三地”。

    身份非同寻常:为何互称“先生”?

其实,两岸领导人会面之前一直未能最后实现,“身份”和“头衔”是最大障碍之一。现在,马英九已不具中国国民党主席身份,只有“总统”一身份,故双方不宜以“党职”身份会面。碍于岛内政治环境和马英九个人性格(马颇为在意其“身份问题”),互称“先生”这一处理方式既照顾了台方一直坚持的“对等、尊严”原则,也避免在国际上造成所谓“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印象,这也是马英九应该可以接受的“适当身份”。而“先生”的称谓,也以免马英九回到岛内被绿营和“独派”扣上“卖台投共”、被“矮化”的红帽子。而这样做,也是在两岸政治分歧尚未解决情况下,根据一个中国原则作出的务实安排。互称“先生”,也体现了搁置争议、相互尊重的精神。

意义几何?

    对于习马会,两岸乃至世界之所以关注,其实说到底还是都在关心它将给两岸关系带来什么意义、把两岸关系带向何方?

    首先,中国人有句老话叫“见面三分亲”,两岸本就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兄弟,双方关系经过长久的起起落落,到现在,虽都有搁置争议、和平发展的愿望,但隔空喊话的作用已不再那么明显。这种高层直接会面交流沟通的方式,将带动两岸自上而下的良性互动,正所谓“相逢一笑泯恩仇”。而且这种方式,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就会慢慢成为常态。而只要双方都选择愿意坐下来,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发出了台海事务作为中国内部事务,应当由两岸中国人共同解决的信号。也证明了“两岸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其次,此次会面,两岸领导人都强调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的政治基础;两岸领导人视致力于中华民族复兴为两岸的共同使命;都认为,双方应该相互尊重彼此的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不应成为干扰两岸交流合作,伤害同胞感情的因素。这三点,构成了两岸关系最大公约数的主要内涵,由此也明确了巩固和发展两岸关系的基础。

    当然也要看到,尽管“习马会”受到台湾多数民众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但也存在一些“逢中必反”、试图绑架两岸关系牟取政治利益的杂音,“台独”分裂势力及其分裂活动也仍然是对台海和平的现实威胁。“习马会”的全部意义,还需要时间来释放,还需要未来去注解。

    历史没法选择,但现实却能倍加珍惜,未来更应全力创造。今天两岸化干戈为玉帛,化对立于对话,冲破了两岸交流形式的最后束缚,必将翻开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