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偿带孙,这是目前一些思想前卫的老人,不甘心做免费的“保姆”而主动向儿女提出有偿带孩子的要求,也是一些老人缺乏安全感而采取的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防老做法。虽然这既合理又合法,但这对中国人一直都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孙子视为天经地义的传统观念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很多家庭中引起了轩然大波。请看长沙老人王凤霞和儿子一家三口,最终是如何处理解决这个家庭事件的吧。
媳妇倪晶:婆婆竟然要“带孙费”,这简直不可理喻!
在银行上班的女白领倪晶做梦都没想到,婆婆竟然向她要“带孙费”!
2015年春节过后的一个晚上,婆婆王凤霞突然向儿子儿媳提出:“每月给我1000元带孙费吧,也不算多,请保姆可不止这个数。”倪晶听后,当即就阴了脸,冷了心!
倪晶的老公刘浩是独生子,公公在他们结婚半年后因病去世,那时候倪晶正怀着孩子。倪晶的公公原是老家镇上的退休干部,虽然退休金不多,但保障老两口的生活还是没问题的。公公走后,倪晶的婆婆也就理所当然地离开了老家,来到城里和儿子儿媳吃住在了一起。儿子亮亮出生后,家里增添了欢乐,公公离世的悲伤和遗憾,自然也烟消云散。一家三代人在一起温馨自在、其乐融融。
因为倪晶和老公刘浩工作都比较忙,所以家里基本上都是婆婆操持。说实话,婆婆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老人,在儿子儿媳上班的时间她一人带着孩子,并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倪晶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她感激婆婆对这个家的付出。
由于工作关系,时不时出差的倪晶,经常会给婆婆带回一些大大小小的礼物。在小区很多老人眼里,倪晶是一个难得的好媳妇,她们经常会在婆婆跟前夸倪晶,言语间满是羡慕!所以,当婆婆说要什么“带孙费”的时候,倪晶愣了好半天神儿——不会吧,奶奶带孙子还要收费?这也太不近人情、太另类了吧!
当天晚上,气得睡不着的倪晶,刚张口准备向老公诉苦,表达自己对婆婆的不满,谁知刘浩竟然“先发制人”了,说:“我知道你在生气,也知道你要跟我说什么,其实妈要‘带孙费’是应该的,她没有工作和退休金,没有收入,带孩子就等于是当保姆赚生活费。你不必这样大动肝火。”这话一下子把倪晶的心火点着了!“什么应该的?婆婆是没有收入,但她要收入做什么?我们包她吃住,家里的开支又没让婆婆掏过一分钱,我还三天两头地给她买这买那。这么说来,是不是以后等婆婆老得动不了,我们陪她看病、照顾她什么的,是不是也应该找她要报酬呀?是不是亲情也可以走市场经济了?”倪晶气愤地说,越想越窝火。刘浩也不让步,和妻子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口水大战”。
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倪晶就发现婆婆不见了,老人留了一张纸条放在茶几上,说自己回老家了!老公马上就慌了,对倪晶更是厉声指责。倪晶虽然很心虚,但是嘴上一点不示弱。
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夫妻俩吵架都怄了气,家务又没人做,偏偏这时候儿子又感冒了,发着高烧,而两口子又都要急着上班。手忙脚乱之下,倪晶只好放低语调,让老公赶紧给婆婆打电话,“请”她回来。婆婆一听说孙子病了,二话没说,赶紧坐出租车赶回来了。一进门她就说:“我送亮亮去社区医院,你们放心去上班吧。”听她这一说,倪晶心里的石头落地了,她原以为老人要以此数落她一番,发一通脾气呢。
虽然婆婆回来了,给儿子儿媳解了围,但家里的气氛彻底变了,倪晶尴尬,婆婆沉闷,刘浩也很少说话,这个家不再像以前那样融洽和温馨了。
倪晶很少再像以前那样,一下班回家就抢着做饭,抢着带孩子让婆婆休息一下,她索性能不干就不干,能不管就不管,既然婆婆带孙子挣钱,老公又愿意,那就按劳取酬吧。
这样一来,刘浩对妻子非常不满,说她不懂事,不识大体,不体谅母亲的难处。倪晶想不明白,难道婆婆要“带孙费”就是识大体了?“我出钱,她干活,天经地义,你凭什么只站在她一边指责我,对我指手划脚?”倪晶对刘浩吼道。
儿子刘浩:给“带孙费”是应该的,没收入的母亲应该按劳取酬
事实上,同意给母亲“带孙费”,刘浩也是经过了一番思考的。母亲开始提出这事时,他这做儿子的也有些不能接受,但是仔细想想,站在母亲一边设身处地考虑,觉得老人一辈子太不容易了,将儿子拉扯大、供着上大学、读研究生,终于熬到头了,丈夫却去世了,没有了经济来源,现在到儿子家吃住,替儿媳带孩子、做家务,虽然是亲情之所需,也无须操心吃穿住,但她一定觉得有不舒坦的地方,再说付出了劳动,总得有点报酬,即便她不帮着带孩子,做儿子儿媳的难道不要给老人赡养费吗?而且,带孩子的艰辛和操劳家务的不易,凡是成年人都深有体会,何况她已是65岁的老人了,付出这样的体力劳动更加不易。
刘浩自己也明白,人老了给儿子儿媳带后代,只有在中国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其实在国外,不管长辈还是晚辈,对于劳动的付出都是平等的,没有必须的义务。不论是谁对谁,一方付出了劳动,另一方就应该付给报酬,这是对人创造价值的一种肯定和承认,与亲情是两回事。
刘浩这样一想,突然理解了母亲,所以就同意付给母亲“带孙费”。
可是倪晶却不这么认为,她觉得婆婆变了,“变得只认钱不认人了”。
婆婆王凤霞:我要“带孙费”是有苦衷和顾虑的
婆婆王凤霞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出了她产生这个想法的经过。她一开口就说:“我没想到,自从我提出要‘带孙费’之后,媳妇对我产生了这么大的意见,原本和和睦睦、十分融洽的一家人,一下子闹得面红耳赤,鸡飞狗跳,这是我做梦也想不到的事!”
王凤霞认为,儿媳的反应她能理解,其实这也并不是她的初衷,对她而言,孙子甚至比儿子还要亲,为他做什么都愿意!可是和小区里一些老姐妹们接触多了,她才不得不开始考虑以后的问题。
一个老姐姐告诉她,以前孙子小的时候,也是她帮着儿子儿媳带的,儿媳对自己还算不错,吃啥、买啥的都记着。可是,随着孙子一天天长大,慢慢不再需要人带的时候,自己在家里就越来越像个多余的人。现在71岁了,趁身子还能动,有时想去哪儿看看,或者想吃个什么新鲜,可身上一分钱都没有,问儿媳要不好开口,儿子也没掌握经济大权,有时给点零花钱敷衍一下。有个病痛什么的,更不敢开口,只能自己扛着,不敢主动要求去看病,担心儿媳妇不高兴给儿子脸色看。老姐姐后悔地说:“当初要是讲好,带一年孙子给多少报酬,7年多来,自己手头多少也该有点钱了,就不会过得这么窝囊。”让王凤霞惊讶的是,有这种经历和感叹的人,居然不止老姐姐一个。
听了几个老姐姐诉说的遭遇,王凤霞心里就发毛了:“自己以后会不会落得像她们一样的结局呢?”加上小区里有些老人有意无意中提起,现在有不少家庭,请老人带孙子都是有偿的,儿子、儿媳都是要给钱的,叫做“有偿带孙”。
从此,王凤霞就反复想着这事,觉得“有偿带孙”的做法还是挺有道理的,即使以后儿子儿媳能够给赡养费,但那也得靠他们自愿,现在自己带孙做家务像保姆一样,收取劳动付出的费用,若是他们同意,那这钱也就来得心安理得一些,不要等以后看他们的脸色,靠他们施舍!
再说,儿子儿媳参加工作早,又刚刚成家,手头有点积蓄,负担还不算太重,他们的消费观念不同,舍得花钱,付点“带孙费”不算什么。等以后,随着孙子长大后的教育培养,经济上的负担会加重。那时自己老得动不了,他们就算有孝心,想赡养她,也未必有那个能力!与其等到自己什么都干不动遭人嫌弃,倒不如趁着自己胳膊腿儿还能使上劲,攒上点儿养老钱。
虽然有道理,老人也想这样做,但当真说出口之后,王凤霞一下子就后悔了!儿媳妇当场翻了脸,紧接着就和儿子吵闹,现在又整天吊着脸,下班回来家务也不做了,全扔给她这老太婆,家里的气氛压抑得快要窒息了!而这一切,都是因她提出要“带孙费”而起的。老人肠子都要悔青了。
“其实现在想啊,只要一家人和和气气的,比啥都重要。至于以后的事情,只能顺其自然了,他们孝顺,有能力赡养我,是大好事,不孝,或者没能力,我也只能认命,到哪儿再说哪儿的话吧。”王凤霞老人叹着气,向笔者表明,她决定跟儿媳妇倪晶好好谈一次,作个说明,要“带孙费”的事就算是自己一时糊涂,说错了话,不算数了。
心理咨询师胡浩宇:找出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法
就刘浩一家三人因“带孙费”引发的矛盾,及当前这一问题在社会上的普遍性和敏感性,笔者采访了心理教育学博导、社会心理咨询师胡浩宇教授。他认为:随着市场经济和消费观念的深入人心,社会各种观念的多元化,“带孙费”的提出,的确合情合理也合法,尽管在情理上有些难以接受,但完全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与现代人的生存法则与消费观念。从法律的角度来讲,父母并没有免费帮助子女带孩子的责任和义务,而子女赡养父母却是法定的义务。
随后,他做了一些具体分析。首先,要说的是婆婆王凤霞提出收取“带孙费”,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老人的想法都应该受到理解和尊重。对于王凤霞老人来说,收取“带孙费”不过是为以后的养老找点儿安全感,避免老无所养。这种做法,其实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原因有二:一、找保姆带孩子做家务,也是要掏钱的,这是一笔不可缺少的家庭开支,更何况请自己老人带孩子要比保姆细心多了,也放心多了。二、老人趁还能劳动,带小孩做事,获取报酬,既体现了劳动价值交换原则,也省去了许多日后的家庭矛盾与经济纠纷,是社会观念进步的象征。所以,任何家庭和子女,只要想明白这两点,就完全不必为此事大伤脑筋,大动干戈,相反,应为这样的事情和处理方法感到高兴和省心。
其次,说说儿媳妇。倪晶对于婆婆突然提出的“带孙费”,在情理上一时不能接受,其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老人义务带孙”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她同样受此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不可能一下子就接受。问题在于她的丈夫刘浩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对妻子显然过于生硬,没有耐心地说服和启发引导,让倪晶一下子在情感上孤立了,觉得儿子到底是儿子,亲娘毕竟是亲娘,母子俩结成同盟对付她,致使矛盾迅速升级!所以,刘浩没有起到婆媳之间的润滑剂作用,反而成了矛盾爆发的催化剂。如果刘浩能将上面所说的两个道理,向妻子进行耐心细致地开导和说服,或许就是另一种结局,起码不会让婆媳二人如此走向对立面。
总而言之,在“带孙费”这个眼下带有社会普遍性和敏感性的问题上,不论谁家谁人遇到,都可能会引发矛盾。最好的方法就是,家中各个不同角色的人,要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这种做法有没有道理?有道理能不能照这道理去做?不做又采用何种能获得同样效果的办法?想明白之后,一家人坐下来好好沟通,对老人更要耐心亲切,多聊聊,找到妥善解决的办法,达到既让一家人在亲情上能够接受,又要让老人有安全感,愿意为儿子儿媳出力,全家和睦相处的目的。
儿媳:给“带孙费”不如给安全感
可喜的是,倪晶在听了婆婆的诉说和胡教授的分析后,思想起了变化。她说:“没想到婆婆会有这么多的顾虑和苦恼,其实,‘带孙费’又何尝不令我烦恼呢?”
她感叹地说,其实现在想来,婆婆的担心完全可以理解,她担心自己老无所靠,没有安全感是客观的,她能为儿女们考虑那么多也真的很难得。“是我一时太冲动了!听了咨询师的话后,我跟老公商量了一番,觉得与其给婆婆‘带孙费’,不如给她一个晚年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随后,倪晶便以婆婆的名义在银行开了一个户,每月从生活费和自己的化妆品费用中省出一笔钱来存上,以备婆婆不时之需,并把折子交给婆婆自己保管,好让她安心。婆婆得知后,颇为感动地说:“晶儿,我先前提出的1000元不作数,你每月给我存600元就行了,算是你给我存的养老保险吧。以后我用不完,钱还是你们的,我给孙子留着。”
“妈,不论多少,我每月都给您存一笔,把平时该给您买衣服和礼物的钱也存进去。不管这是‘带孙费’也好,还是‘孝心赡养费’也罢,说‘养老保险’也行,总之您养儿带孙的这一生,是不能无偿付出的,做儿女的需要为您的晚年做个安排,准备点积蓄。生老病死您更不用担心,我和浩子一定会尽孝心、讲孝道的。”倪晶通情达理地说。
从这之后,再也没有人提及过“带孙费”了,婆婆的脸上又有了幸福的笑容,倪晶下了班又抢着做家务,帮婆婆一把。刘浩更是经常带母亲去医院检查身体。一家人又和和睦睦,乐呵呵地过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