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合区委老干部局组织老干部开展的《向百岁进军》系列活动中举办的一次《听党的话,努力实现健康长寿》的讲座上,主讲人提出,在座的各位有信心活过100岁的请举手,不少老干部都高高地举起了自己的手,举手者中的一位长者,今年已95周岁高龄,他就是1920年出生的六合实验小学的离休干部孙大云。
孙老先生之所以有信心活过100岁,原因很多,其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着自己的“三知”长寿秘诀。
长寿秘诀之一:
知恩报恩
孙大云兄弟姊妹多,年幼时家庭经济很一般。他在读了五年私塾后,信奉佛教的爸爸妈妈就把他送到兴化茅山寺庙出家。十余年间,虽说在那里的生活比较清苦,但他不仅衣食等基本生活有了保障,还能够跟在师父们后面读书学习,学到了许多让他受用一生的知识和做人的品格。抗战期间,他到宝华山宝华寺受戒。此后,在师父等好心人的帮助下,他又先后到闽南佛学院、南方大学,济南大学等校学习深造。再后来,经朋友介绍,他到了台湾,在屏东一所中学担任教员。不久,就遇到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进步青年同事朱佩玉,在朱佩玉及进步书籍的影响下,1949年3月,他和朱佩玉一起,毅然离开台湾,回到大陆,投奔解放区,参加革命,他被分配到南京溧水民政局工作。
在寺庙的学习中,孙大云受到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学习并懂得了知恩报恩的道理。他把学到的知识用来报效祖国、报效人民、报效父母,先后在溧水、六合及所属乡镇的中学教书,为国家培养人才。他还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到栖霞寺讲授地理、历史、语文等课程,教育年轻的僧人们爱国爱教。当听说国内一些地方发生地震或洪水等灾害的时候,他总是积极地参加单位组织的捐款。知恩报恩成了他的自觉行动,也成了他实现健康长寿的重要方法之一。
长寿秘诀之二:
知足常足
孙大云回到大陆参加革命工作后,经组织批准和朱佩云结为伉俪,并生儿育女。朱佩云从部队转业后,两人一起到六合工作。大儿子、二儿子又都给他们生了孙子,大儿子还当上了特级教师。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妻子朱佩玉以及两个儿子先后离他而去,而两个儿子不仅在同一年去世,去世那年,老大年仅五十岁,老二还不到五十岁,让孙大云饱受晚年丧子之痛。这还不够,二儿媳又回了老家,把年幼的孙子丢了下来。面对这一系列突如其来的打击,孙大云没有倒下,而是坚强地面对。亲家公不在了,大儿媳母女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他和娘儿俩商量后,把她们接到六合,和亲家母携手一起生活,并承担起了照顾二儿媳丢下的小孙子的担子。他一个人的离休费四个人用,还包括孙子的上学费用。有人给他出主意,二儿子去世,二儿媳又没了音信,可以帮助孙子作孤儿申请,由国家来负担。但孙老觉得,自己是离休干部,收入不算少,现在家庭的生活还能维持,不要给国家添麻烦。他吃的是粗茶淡饭,且几乎不添新衣。到区老干部局参加活动,都是和老太太携手,花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步行来回,从来不肯坐出租车。即使是到了老干部活动中心,他为了省电,上下楼都是和老太太一起走楼梯,不坐电梯。孙老已经很满足现在的生活,知足常足在他这里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长寿秘诀之三:
知行合一
孙大云的长寿秘诀还在于他对健康的真正重视,做到知行合一。年轻时,他接触到了从宋代流传下来的八段锦,学会后,一直坚持锻炼,“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他一练就是六七十年,从中受益匪浅。另外,他没有嗜好烟酒的习惯,吃饭注意控制饮食量,七八分饱,细嚼慢咽,细细地去体会每一餐、每一口食物的好滋味。他步行到老干部活动中心,一方面是为了节约开支,更重要的是以此来坚持锻炼。接触到孙大云的人都会发现,他虽已是95周岁的高龄,但他的步态,他的听力,他的思维等诸多方面,都比他的实际年龄强。孙老介绍,对他养生有重要作用的还包括保持良好心态这一重要原因。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关键问题在于你怎样去看待它们。和人生旅途上遭受过太多打击的孙大云接触过后,就会发现你不会听到他说有什么不愉快,而他要告诉你,并且津津乐道的是,生活在这个国家,生活在这个时代,生活在这个社会,没有战争,没有饥饿,不会挨冻,是多么的幸福,多么的美好!当然,他也不会少和你说,他的孙子14岁就考取了南京大学,以后又被上海某单位花重金录用,后来又考到了德国,并留在了那里工作。而且,每每说到这里,他的脸上总是充满了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