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本刊记者随全国老年期刊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联合采访团采访了东北抗日联军老战士、黑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李敏。她用标准而清晰的普通话,声情并茂地向大家讲述了在抗联时期亲历的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往事,尤其对她所在部队为了摆脱敌军围剿,渡江前往苏联的经历进行了回顾。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全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的神圣事业。东北抗日联军就是一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英雄部队。
当时,抗日联军为避开敌人的主力,各军主力陆续西征,抗联三路军主力也离开下江去黑嫩平原开辟新区。六军一师代理师长陈绍斌和白福厚部队(李敏所在部队)被留在下江坚持抗日游击活动。此后,白福厚的部队就成为日伪军讨伐的主要目标。
1939年,由于日伪军对抗日联军留守部队加紧进行围剿,部队有时吃冻山果,有时几天吃不上东西,当时白福厚的部队与上级和地方组织失去了联系,处境十分困难。他们好不容易摆脱敌人的追击,来到了蒲鸭河流入松花江的入江口。他们想方设法弄了几条渔船,部队分几批先后划着渔船艰难地横渡了松花江。
“美味大餐”被搅和
过江后,部队从老乡那里买了不少大鲤鱼。大家好久都没有开过荤了,看着一条条肥大的鱼,个个都咽着口水,有几个战士都快把眼珠子瞪出来了。
松花江水拍打河岸的声音如同美妙的乐曲,江风捎来了远处野花的缕缕芳香。大家狼吞虎咽地品尝着用江水炖的甜美河鲜,暂时忘却了面前的重重艰险与危机。
正当大家享受美食时,负责守卫的士兵快速跑来报告说:“有情况,蒲鸭河那边的野鸭子全部飞起来了。”白团长命令部队火速撤离。
就在此时,江面上传来了敌人机关枪扫射的声音,且声音越来越近。敌人的汽艇追过来了。
白团长赶紧指挥大家往河北面的疙瘩林子里撤退,他自己则领着机枪手在后面掩护。由于是沙滩地,沙土非常软,战士们跑不快,而周边又没有掩护物,在敌人机枪的扫射下,战士们有的牺牲,有的负伤,团里的黄成植书记也不幸遇难。
终于转移进了疙瘩林子里,大家赶紧在林子边上挖战壕。由于都是沙土地,几锹下去就往上冒水。战士们也很渴了,纷纷用手捧着挖出来的泥汤水喝。
守着松花江却喝不到水,之前的作战计划全部被打乱。战士们心中似乎都有一团火球,卯着劲将一颗颗仇恨的子弹射向了敌人。战斗一直持续到天黑,敌人撤退了。
路过家门却不能入
行军计划被鬼子的突袭打乱后,只能重新设计了。
在白团长的指挥下,部队一会儿在沙土地上走,一会儿钻树林。大约早上三四点钟时,白团长让大家进入了一片柞树林休息。他的家恰巧就在这附近。
之前的鲤鱼大餐没吃上几口就被敌人搅和了,又急行了一夜,战士们都饿得前胸贴后背了。白团长便想着回家去找点干粮给大家充饥。
在一片苞米地里,白团长见到了他的叔叔。叔叔告诉他说:“村里人都知道你参加抗联了,你还是快离开吧,不要回去看老婆孩子了,也不要去取干粮。万一被敌人的眼线盯上,你就没命了。快点离开,保命更重要。”白团长失望地回到了柞树林。
部队在林子里藏了一天,大家采了点野菜充饥,天黑以后开始出发。走到后半夜,战士们来到了一个叫三间房的地方,前面出现了一条水流湍急的江,江的对岸有零星的灯光。此时,不知是谁兴奋地叫了一句:“同志们,这是黑龙江,江对岸就是苏联了。”可是没有船,怎么渡江?
白团长命令大家在原地休息,他带着两个人去找船。当大家怀着兴奋、企盼的心情焦急地等待时,远处传来了枪声。大家的心一下凉了:难道是白团长他们遭遇敌人了?
指导员赶紧交待说,会游泳的战士们做好准备游到苏联去,不会游泳的则准备和敌人拼了,坚决不能投降。但当时没有一个人跳下江,大家检查了枪支,都准备英勇献身了。
终于脱离险境
忽然,江面传来了“唰唰”的划船声。原来是白团长找到了船,回头来接大家渡江。他让大家坐在底舱,他则坐在上面,一边帮船夫摇船,一边观察敌军的动静。
当帆船划到江中心时,日本人的机关枪扫射过来了,船的底舱很快就渗了水。指导员指挥大家上了甲板。船很快进入了苏联境内,日本人的机关枪也不响了,可是船却在慢慢下沉。大家把红旗举起来,戴好军帽和袖标,准备英勇就义。
“嘟嘟嘟”,江面上忽然开来了一艘汽船,后面还拉着一串小木船。同志们欣喜地欢呼了起来:“我们有救啦,我们有救啦。”汽船很快开了过来,一个蓝眼睛的苏联小伙子用俄语喊道“快上船”。大家快速地跳上木船。汽船拉着木船向江岸驶去,回头看那条帆船已慢慢地沉入江心,消失了。
汽船开了很久,大约到了中午,来到了一片沙滩旁,大家才下了船。几位苏联士兵示意,让大家把步枪和背包放在沙滩上。这时大家都没有动,把目光聚焦到白团长身上。
白团长说:“既然到了别人的地盘,我们还是守人家的规矩吧。”他带头把枪放到了沙滩上。大家随后也纷纷放下了枪。
几位苏联士兵领着大家往前走,走着走着,来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微风吹过没膝的绿草,如江上的波涛,天空也格外蔚蓝。
走出草原后,大家在一条沙石公路旁休息。过了一会儿,一辆帆布吉普车从远处开了过来,车上下来几个苏联战士,给大家每人发了一片面包和一条生咸鱼。大家瘪瘪的肚子根本填不饱,吃完了又向那几位苏联战士再要食物。他们摊开双手,耸了耸肩表示没有了。
苏联士兵让大家在原地等待。沐浴着和煦的阳光,枕着厚厚的草甸,大家拖着疲惫的身体在异国他乡的大草原上睡着了……
天黑了,来了两辆带帆布篷的大卡车,大家都上了车。“噼哩啪啦”的雨点打在了车篷上,外面开始下雨了,卡车颠簸得越来越厉害。李敏开始晕车了,由于肚子里没有多少东西,就吐起了苦水。卡车上很干净,旁边又都坐了人,她不好意思吐在车上,就脱下了自己的胶鞋,往鞋子里吐,没想到鞋破了好几个洞,吐进去的东西又从洞里漏了出来。煎熬着、煎熬着,大家终于可以下车了,住进了能容纳100多人的木头房子里。
之后,李敏所在队伍被编为苏联红军远东红旗军第八十八旅。李敏在那里接受了前线救护和无线电联络等训练,时刻准备打回国内。她还与一批女兵参加了跳伞训练,成为中国首批具备伞降能力的女兵。
李敏在苏联经过训练后回国,先后完成了侦察、通信联络、破坏敌占区桥梁铁路仓库等多项任务,还参加了摧毁日军黑河军事要塞的作战行动。
(本文系作者根据李敏老人口述及整理相关资料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