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针线包,是勤劳节俭的象征,淳朴家风的写照。母亲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从小练得一手好针线活。出嫁时,外婆特意送给她一个针线包。外婆说,针线包虽小,意义深远,作用很大。一可奉献爱心,二能熏陶出俭朴的家风,三可构筑和谐的家庭关系。母亲一直没有辜负外婆的期望,把针线包传承下来。
针线包里装有大大小小的缝衣针,各种碎布片和各种颜色的线。每当夜幕降临,母亲收拾完家务,便拿出针线包来,那时没有电灯,就着一盏桐油灯,在柔弱的灯光下,或补衣服,或纳鞋底。我蹲在母亲的身边,看她一线一线为儿女缝补衣服,一针一针为父亲纳鞋底。一天,母亲见我看得入神,停下手中的活儿,捧着我的脸,关心地问道:“寿崽,喜欢穿妈补的衣服吗?”我蓦地站起来,高声回答:“喜欢。别人都夸妈打的补丁平整大方。”母亲笑了,我也笑了。俭朴的针线包,营造了一个甜蜜温馨的家。
的确,母亲的针线功,在当地小有名气,人又和蔼直爽,十里八村的人隔三岔五前来“拜访”。有来取经的,有来切磋技艺的,有来借鞋模鞋样的。母亲都热烈欢迎,热心传授,热情奉献,有求必应。外村的张大嫂,也是个做针线活儿的好手,听说母亲针线手艺高,专程来请教布鞋的面与底缝合技巧。母亲见有人来访,急忙让座端水,精心指点要领:“鞋面前端先缩针,再把两头定准位,面边底缘对平缝,针线要均匀拉紧。”然后,母亲逐一示范。张大嫂一看就明,对母亲竖起大拇指说:“真是强中还有强中手。”从此,她俩来往密切,结成一对好姐妹。如果有人不方便来学,母亲便登门传、帮、教。邻居小李的媳妇,做事勤快,但干针线活难开窍。母亲一有空就去教她。从拿针引线的动作,到补衣缝袜的方法,由易到难,反复引导。经过母亲一年多手把手地耐心指教,小李媳妇不仅学会了缝补,还懂得了刺绣。小李一家见我母亲是个大好人,执意让他媳妇拜我母亲做干妈。母亲欣然收下了这个干女儿。
母亲那个针线包里的线,买了一卷又一卷,布片用了一块又一块。母亲用这针线包赢得了乡亲们的赞誉,换来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我家有什么事,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记得我读小学时,母亲大病了一场,几乎全村的人都来看望。有的主动去请医生,有的垫钱买药。张大嫂送来一只阉割过的大公鸡。尤其母亲的干女儿,更是帮这帮那,时而熬粥来,时而拿换下的衣物去洗,干妈前干妈后地来回伺候,巴不得她早点好起来。在众人的关照下,我们硬是把母亲从阎王殿上拉了回来。母亲刚恢复健康,就又拿起心爱的针线包,为来看望她的人,每人做一双绣着“平安”二字的鞋垫,以表谢意。小小针线包,潜移默化地教会了我怎样为人,如何处世;让我学会了温暖他人,快乐自己。
母亲70岁那年,心脏病复发的前一天,还在给孙儿缝补衣服,缝着缝着,手终于不听使唤,只好把针别在孙子的衣服上。临终之际,母亲拉着儿媳妇的手,眼光里含着期望,叮嘱说:“我没有什么留给你,只有这个针线包,让它继续发挥作用吧。”妻子接过母亲的针线包,失声痛哭。
母亲的针线包,浸透艰辛,饱含勤俭,蕴藏深情,折射出顽强。母亲留下的是无价传家宝,树立和传承的是勤俭持家、宽厚待人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