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礼炮:据说在400多年前,英国海军用的是火炮,当舰船进入另一个国家的港口之前,或在公海与外国舰船相遇时,便自动放空炮,以示无敌意;对方也相应以鸣炮回敬。久而久之,鸣炮就成为盛大庆典和隆重的迎宾仪式上经常应用的一种礼节和礼遇。以前最大的战舰只装有21门大炮,全部鸣放作为对国家元首的礼遇,1875年美国对总统和国宾首次正式采用这一礼仪。

  戴黑纱:现在,参加葬礼的人都臂戴黑纱,这是出于对死者的哀悼。但这个礼节的由来却不是这样,而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在古代欧洲的原始部落中,当有人去世的时候,亲属立即在自己身上涂上黑泥巴,意在伪装自己,不让死神认出自己,这种黑泥巴起到了一种保护色的作用。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这个习俗也流传下来,当然不再使用泥巴,用意也转变成向死者致哀。

  下半旗:下半旗是一种国家行为,一般是在某些重要人士去世或重大不幸事件、严重自然灾害发生后,以此来表达全国人民的哀思和悼念。所谓下半旗,并不是将国旗下降至旗杆的一半处,也不是直接把国旗升至旗杆的一半处,而是先将国旗升至杆顶,然后下降到离杆顶约占全杆1/3处。据说这是1612年由一艘名为“哈慈·伊斯”号的英国海船首创的。当时,“哈慈·伊斯”号海船在北美洲北海岸探寻通向太平洋水道的航行中,船长不幸遇难。为了表示对船长的敬意和哀悼,船员建议下半旗。后来英国政府正式承认了这种致哀方式,并逐渐传遍世界各国。

  握手:握手是在社交场合中,相互见面或离别时,以及在相互介绍时表示热情、礼貌、致意的常见礼节。一般是先打招呼或点头示意,然后相互握手、寒暄致意。据说,握手的礼节来自于古希腊。那时,如果两位武士不期而遇,发现对方是敌人,就会拔刀相向;如果认为对方没有敌意,双方就会摊开双手,缓缓向对方伸去,并最终握在一起。后来,就连平民也把握手当成一种见面的礼节,并一直流传至今。

  敬礼:中世纪欧洲的骑士们常常在公主们面前比武。在经过公主的坐席时,他们还要唱赞歌,歌词往往把公主比作光芒四射的太阳。因而武士们看公主时总要把手举起来做挡太阳的姿势,时间一长,就演变成举手到眉的“敬礼”了。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埃及友好部族的战士在路上相遇,就脱下面甲,表示敬意;敌对部族的战士,为了讲和不再打仗,也都将面甲取下,表示友好。后来,推开面甲的那个动作,就演变成今天的举手敬礼。

  剪彩:据说在1912年,美国有一家大百货商店要开张时,老板为了讨个吉利,一大清早就把店门打开了,并在门前横系了一条布带,只等正式开张的时刻到来。但在离正式开张前不久,老板的女儿牵着一条狗从店里跑向店外时,无意中碰断了那条横系在门前的布带。顿时,在门外久等的顾客就鱼贯而入,争相购买货物。不久,老板的儿子创办的公司开张时,老板就让女儿有意把横系在门前的布带碰断,果然又财源广进。于是,人们认为女孩碰断布带是一个好兆头,就群起效仿,并用彩带代替布带,用剪刀剪断彩带来代替女孩碰断布带。这种习俗沿袭下来,就成了今天盛行的剪彩仪式。

  碰杯:人们喜欢在喝酒之前先碰一下杯,这个习惯现在遍及全世界。一说是在古罗马时代出现的。古罗马时代,帝王、贵族经常让奴隶在角斗场决斗。决斗之前,双方要各喝一杯酒。为表明酒里没有被对方放毒药,两人在喝酒前都要把自己杯里的酒倒给对方一点。这种习惯逐渐就成了今天碰杯的礼节。另一说是古希腊人创造的。传说,古希腊人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当人在喝酒时,人的很多器官都可以分享到喝酒的乐趣:鼻子可以嗅到酒的香气,眼睛可以看到酒的颜色,舌头更可以辨别酒的味道,唯有耳朵被排除在这一享受之外。聪明的希腊人于是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在喝酒之前,互相碰一下杯子,杯子发出清脆的响声立即传到耳朵中,这样,耳朵也和其他器官一样能享受喝酒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