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倪匡曾如此介绍他:作家,电影制片家(监制、导演、编剧、策划、影评人、电影史料家),美食家(食评家、食肆主人、食物饮料创作人),旅行家(创意旅行社主持、领队),书法家,画家,篆刻家,鉴赏家(一切民间艺术品推广人、民间艺术家发掘人),电视节目主持人,好朋友(很多人的好朋友)等等,还有很多,真的不能尽述。

    好友金庸曾评价说,论风流多艺我不如他,他是一个真正潇洒的人。

    2015年,74岁的他做客央视《开讲啦》,他说自己喜欢跟年轻人沟通,所以心态上也年轻。他想了想,又说,不过我和年轻人还是有代沟,我比他们年轻一点。在他看来,那些生活刻板,不苟言笑,毫无嗜好的年轻人,才是真正老了。

他是谁?他就是被称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澜。

玩物养志

    蔡澜曾说,生命对我们并不公平,我们一生下来就哭。人生忧患识字始,长大后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只有玩,才能得到心理平衡。他很佩服的是苏州男子,当他们穷极无聊时,在湖边舀几片小浮萍,装入茶杯里,每天看它们增加,也是乐趣无穷。我们得用这种心态去玩,而且要进一步地去研究世上的浮萍到底有多少种类。从浮萍延伸到其他植物,甚至大树,最后不断地观察树的苍梧,为它着迷。

    对于蔡澜来说,人生就是这么好玩。三十七八岁的时候,蔡澜觉得自己写字很丑,就开始学篆刻。四十岁的时候他刻了一个图章,在给爸爸妈妈写信的时候印上去,上面刻的是“痴儿四十”。这种爱玩,对于新的事物总是好奇的心态,蔡澜一直保持至今。

    2009年年底,68岁的蔡澜在专人教导下开始写微博。相比于以前写专栏之类的,微博的好处是读者的反应马上就能知道,这对于蔡澜来说是一种新的体验。没有回报、没有稿费,蔡澜把这当成兴趣一样去培养,想尽办法,比如把以前的文章铺上去好不好,认真回答读者的问题,每天都在动脑筋。当时人家问他,你要多少粉丝?蔡澜说250万吧。而如今,蔡澜的微博粉丝数已超过920万,他骄傲地说,我的粉丝都是一个一个地赚回来的。

    有人问他说,玩微博又不赚钱,你为什么花费那么多精力?蔡澜不以为然,他一直相信,只要事做对了,钱自然就来了。果然,2011年以蔡澜与微博网友问答的集锦《蔡澜微博妙答》出版,又给蔡澜带来了一笔收入。

    从“玩”中,蔡澜得到了乐趣,得到了支撑自己体验生活更多领域的物质基础,更得到了一种潇洒生活的安全感。蔡澜调侃自己是花钱的专家,直到五十岁以后,才真正开始有积蓄。有人问他怎么敢?蔡澜说,任何一种新的东西学久了之后就变成专家,变成专家就可以赚钱了嘛。像学书法吧,我是四十岁才开始学书法。人最怕的就是老死的时候没有钱,尤其是生病的时候。但是你会书法,你老了之后也可以帮别人写写春联,也是生财之道。你一样一样吸收,一样一样培养之后,自信心就会比较强,因为这是你自己学回来的。

永远期待下一个身份

    有一年蔡澜带演员李嘉欣去北海道做节目,两人在温泉喝着红酒,尝着寿司,天空还下着雪,很美。很多朋友看了以后觉得特别好,就提议请蔡澜带着他们去旅行。七年后,蔡澜的旅游公司成立了,66岁的蔡澜真的成了旅行社领队。每个月他都会亲自带几个专攻美食的旅游团,全世界去玩,去品尝美味。而这个创业内容成功地将蔡澜的三大爱好——美食、旅游和交友结合到了一起,又一次实现了他“以兴趣为工作的生活”,惬意得让人羡慕。

20149月,73岁的蔡澜又有了一个新身份,淘宝店主。在香港,生意做得好,业主就要加租,租金一直是令蔡澜很头疼的问题。他一直想,下一次要做生意的话,一定要做不要交租的,所以在知道淘宝之后,蔡澜就想要在淘宝开店,卖自创茶饮和蛋卷品牌。而第一次做淘宝,他什么都不懂,于是就跑到阿里巴巴总部去学,漂漂亮亮地把网店经营了起来。

    蔡澜总说,做,机会五十;不做,机会是零。

    这也让人想起了他40岁弃电影从美食,从写作。那时候蔡澜突然发现,原来自己不是喜欢制作电影,而是喜欢看电影,于是他停下手中的工作,开始拿起笔杆子,为报纸写食评。如今,蔡澜是鼎鼎有名的美食家、作家。人们津津乐道的“香港四大才子”,金庸著武侠,黄霑作词曲,倪匡撰科幻,而蔡澜的标签就是“写美食”。前两年风靡一时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也曾特邀蔡澜为节目总顾问。

    一次次的身份转变,蔡澜似乎从不在意年龄,更不在意转型是否来得为时过晚。

要“玩”得好也要努力与付出

    蔡澜的生活看起来很惬意,每年至少有三四个月在国外旅行,即便工作,好像也比一般人朝九晚五有趣得多。但其实他常挂在嘴边的是“睡少一点做多一点”,工作起来卖命得很。最多的时候,他每天要写两个专栏,星期天也不休息,周刊还有四五个。问他是否写得很快?他说:“一点都不快,要花很多时间。”而且他都是手写,“手写的好处是手稿可以拿去卖,卖了的钱捐给儿童癌症基金”。通常,他写完后修改一次,第二天早上醒来再修改一次,传真给编辑前又修改一次,编辑输入电脑传回来后,他还要再做最后的修改。一篇400700字的专栏文章,至少修改四次。“我们很严谨的,一点也不马虎。修改的过程就是任何一句废话、一个废字,任何一个很难懂的纠缠的成语都要拿掉。”如今,蔡澜写的书已有三百本之多,却依然保持着惊人的阅读量。他说,如果一个写作人不喜欢看书,他就没资格做写作人。

    对于美食,蔡澜同样勤奋和认真。寻常人家最多两瓶的酱油,蔡澜家里却藏着五六十瓶。红烧肉最好用日本酱油,中国酱油煮过会有酸味;煮菜的时候如果是需要煮滚的,就用日本酱油;吃什么菜,用什么酱油等等,蔡澜调侃自己简直就是“酱油小王子”。而为了在杂志上写一篇食评,他至少要吃五家以上,为了保证自己评价的不偏不倚,他也从不白吃白喝。

    一个人怎么会有动力、有精力去做这么多事情?或许就像蔡澜说的那样,要学一样东西,先要爱上那样东西,如果爱上的话,多辛苦你都会学到。所以,如果爱上一样东西,多辛苦你都会愿意花时间去琢磨、去体验。所以在蔡澜眼里,人生真好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