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们周围很少有人会拒绝体面的人生,毕竟我们努力奋斗就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而韦思浩老人却拒绝了,他退休后退到了社会最边缘,坚持多年“拾荒”只为默默帮助他人,直到2015年12月因车祸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故事才被一点点揭开……
生前,我们以为他只是一名“拾荒者”,出现在图书馆,出现在大街小巷,却有着宝贵的“精神世界”;身后,他原是一名77岁的退休高中教师,准确地说,他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拾荒者”,却成了我们精神世界的“拾荒者”。
他叫韦思浩,退休后拿着5600多元的退休金,本可安心养老,却选择拾荒“补贴”生活。原来,他“补贴”的是那些读不起书的孩子,省吃俭用资助他们,一生为教育劳心。
最后的身影:爱阅读的拾荒者
2014年,因给拾荒者提供阅读空间,杭州图书馆被网友评为“最温暖图书馆”。对此,有媒体采访了当时图书馆中的一些拾荒者,韦思浩(报道中化名“章楷”)就是其中之一。
韦思浩每周都会去图书馆两三次,“一根竹竿将两个口袋挑于肩后,穿一双被泥染黑的白色运动鞋,透过塑料袋,可以看见其中的塑料瓶和罐子”是韦思浩最常见的装扮。当时,老人身影单薄、生活贫困却依然热爱阅读的行为感动了不少网友。
“尽管浑身污渍,但老人的手却很干净。”据杭州图书馆管理员回忆,杭图并没有规定拾荒者必须洗手,但每次看书前他都会将手洗净,绝不把书弄脏。而且与别的“拾荒者”不同,韦思浩看的书都挺深的,借阅一些政治、历史类的书籍,有管理员称记得韦思浩借阅过《曼德拉传》。而《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是韦思浩每天必读的报纸。有时找到了喜爱的书籍和报纸,他顾不得回到自习区入坐,站在原地就读了起来。当图书馆闭馆音乐响起,韦思浩总会扛起自己捡来的垃圾,跟管理员说“过两天再来”。走出图书馆的韦思浩,依然会沿路捡拾垃圾桶里的废品。
世事无常。2015年11月18日,韦思浩在过马路的时候,被一辆出租车撞倒,12月13日,最终抢救无效离世。而伴随着韦思浩遗物被子女整理,他的故事才被一一揭开。
“拾荒”的背后:捐资助学
捐资助学,我们总理所当然地以为是“有钱”了才能捐助,但过着收废品、卖废品生活的韦思浩显然不是那样的“有钱人”。
韦思浩早年离婚,3个女儿都远嫁外地,平时一个人在杭州。韦思浩的家可谓“家徒四壁”,还是前年交付时的毛坯,80多平方米的房内除了一张木板床外,还有一个书柜,装着他多年收藏的书籍,空荡荡的家中还有几个捡回来的塑料瓶。韦思浩生活很是清贫,有一次,韦思浩去书店看书的路上跌倒在路边一块花岗岩上。虽然有好心人送他去了医院,但为节省药费,他还是回到书店查阅医药书籍,购买绷带和消毒药品自我医治。
韦思浩对自己非常苛刻,但他对资助的学生却很慷慨。家人在整理韦思浩的遗物时看到一叠叠证书和信件,才知道韦思浩一直在匿名捐赠。浙江省社会团体收费专用票据、浙江省希望工程结对救助报名卡、扶贫公益助学金证书……由于2013年韦思浩搬过一次家,票据已经不全。现在可以考证的他最早资助困难学生的年份是1994年。捐助金额从上世纪90年代的一次三四百元,到现在的一次三四千元。韦思浩拿着五千多元的退休工资,大部分收入都用于捐资助学,所以选择用拾荒“补贴”生活。
除了已经发黄的捐资助学凭证,在老人的遗物中还有很多受助孩子的来信。每封信中,都有最近一次考试的成绩,韦思浩不仅帮助孩子们,还一直关注他们的学习。
而这些受助者,或许至今都不知道捐助人就是韦思浩——在所有的凭证和信件中,落款都用化名“魏丁兆”替代了。连他的女儿都不知道,父亲居然有这个“名字”。
除了捐赠票据,家人还发现了韦思浩在十几年前就决定捐献遗体。韦思浩亲手写的志愿捐献遗体登记表上面写着“本人决定身后捐献遗体及所有可用器官,骨灰洒江河(钱塘江及西湖)”。
“书痴”老师:一生与书为伴
韦思浩生前曾讲过,书是我的精神食粮,一天不看就受不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韦思浩是原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学生,因为家人的关系,曾回东阳老家工作,有过“弃笔从农”的经历,但他从未放弃过书本,也一生与教育相连。
韦思浩曾教过的学生、现在杭州某中学任教的李老师回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他们一直没中断联系,还曾帮助老人搬过家。谈起他的恩师,李老师用“全能”来形容,当时韦思浩教的是数学,但语文、物理、化学都会指导。
上世纪八十年代,韦思浩曾在原杭州大学、浙江图书馆从事过古籍学习和研究。那时候,韦思浩边打工边完成学业,十分辛苦。但一直爱看书,也特别爱惜书。
1999年,韦思浩从杭州夏衍中学退休,已经是中学一级教师,但他一直坚持读书,关心国家大事。于是,杭州图书馆成为韦思浩退休后的“精神乐园”。也是从那一年,韦思浩放弃了他本来轻松的晚年生活,开始他长达十多年的“拾荒”之旅。
李老师说,得知韦思浩拾荒,周围不少人去劝他,别去拾破烂了,好好养老,毕竟一般人都觉得面子上挂不住,“但劝了他也不听,现在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2014年,“拾荒者”韦思浩看书前洗手感动了无数人。韦思浩被评价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爱书”“惜书”的精神。 2015年“教育者”韦思浩“拾荒”的背后更令人落泪。韦思浩在他简单的生活中,透出不平凡的伟大。能终其一生做一位没有野心对社会有益的善良人,比许多建功立业成就大格局的人要珍稀伟大得多。“做一个好人”,这句话平淡无奇似乎毫无创新,却是非常高的做人标准,但“拾荒老人”韦思浩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