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7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申报的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三处遗址均是我国土司制度鼎盛时期的遗存。

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

老司城位于猛洞河景区上游,这里有自唐、宋、元、明、清王朝以来留下的众多古文化遗址,也是湘西历代土家族土司王经营了800多年的古城。千年祖师殿、彭氏宗祠、摆手堂、古墓葬、石坊、石碑等地上地下文物遍布,是一座天然的土家族“露天博物馆”,更是一处觅古览胜的旅游胜地。这座古城,本名福石城,因是土司王朝800年统治的古都,亦称司城、老司城。

老司城是800多年土司辖制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史书有“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五溪之巨镇,万里之边城”的记载。2001年,老司城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古长城研究专家罗哲文等誉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军事性城堡”和“全国保存完好的西南古堡式民族文化古城”,保存有大量珍贵的历史遗迹。老司城遗址分为宫殿区、衙署区、居住区、墓葬区、宗教祭祀区等遗址区,保存了皇经台、玉皇阁、古街道、古城墙、牌坊、铜钟、石马、若云书院等遗址,是湘、鄂、渝、黔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民族文化遗存,其潜在价值不可估量。

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

唐崖土司城遗址位于湖北省咸丰县尖山乡以东3公里处,是湘、鄂、川、黔少数民族地区最典型的遗址,始建于元代初期,历时470余年。鼎盛时期的唐崖“帅府”,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占地57.75万平方米,拥有3街、18巷、36院,建有衙署、官言堂、大小衙门、存钱库、牢房、书院、靶场、左右营房、御花园、万兽园等。自改土归流260余年以来,唐崖“帅府”虽几经兵燹,又遭“文革”浩劫,但至今街道墙垣仍清晰可辨,部分建筑尚保存完好,是湘、鄂、川、黔少数民族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唐崖土司城遗址。司城内外,遍布人文景观,最主要的有石人、石马、石牌坊等大型石雕,土王墓葬及古墓葬群、夫妻杉、妃子泉等数十处景点。

在土司城内外还建有大填寺堂、桓侯庙、玄武庙等寺院。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土归流,废唐崖司。如今,在土司城遗址保存最为完整的石牌坊,是明朝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修建的,正面刻着“荆南雄镇”,反面刻着“楚蜀屏翰”,两面镌有“土王出巡”“渔南耕读”“云吞雨雾”“哪咤闹海”“槐荫送子”等浮雕图案,大门上两角有象鼻对峙,两侧基石柱各有撑鼓,石柱两侧还配有石狮,典雅庄重,古朴壮观。

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

海龙屯位于贵州遵义老城北面约30里的龙岩山东麓、湘江上游,是研究土司制度的完整遗址,也是位居贵州四大土司之首的杨氏土司(播州杨氏、思州田氏、水西安氏、水东宋氏)的“夏宫”和战时军事中心。海龙屯始建于1257年,由南宋朝廷与播州的土司杨氏共同营建,后来毁于1600年对抗明朝廷的战争。据贵州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飞介绍,如今周长约6公里的环屯城墙尚存,屯内面积达1.59平方公里,“老王宫”和“新王宫”是屯内两组最大的建筑群,面积均在2万平方米左右,大体为“横三纵三”的布局,是集军事屯堡、衙署与“行宫”为一体的土司遗存。

城堡主体雄踞于巍峨的大娄山脉东支龙岩山主峰,海拔1324米,山高近400米,地势极为险要。早在宋末,杨氏就在这里筑堡抗击元军,以后沿用近400年,不断扩建,至明代晚期已成为一座规模宏大、防御体系完备的山城。海龙囤有内、外两城,内城利用天然陡坡和悬崖,加筑石构城墙而成,前有飞龙、朝天、飞凤三关,后有万安、西关、后关三关,城内新老“王宫”、住宅、库房、兵营、采石场、演武场等一应俱全。外城是从内城墙延伸至山前的一道基本围合的石构城墙,两侧建有铜柱、铁柱、飞虎三关,其中飞虎关及关前的三十六步天梯尤为险要。

海龙囤所有关隘、台基和踏道都是用加工规整的石块营建而成,有些巨石重达数吨。没人统计过共耗费了多少石材,也没人知道它们是怎么被运上山,又动用了多少人力垒砌起来。有专家已将海龙囤与马丘比丘相比。印加帝国古城马丘比丘,与海龙囤一样建于高山之巅,都以石料为主要建材,都是某种已消失的特殊文化的见证,连废弃的时间也只相差几十年。不过相比笼罩马丘比丘的强烈宗教祭祀氛围,海龙囤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更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