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色浪潮”加速来袭,养老服务供需失衡问题突出。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可以预见,我国养老产业即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潜力巨大

  人民网20151122日《“十三五”时期中国养老产业迎来发展机遇》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产业”已成为社会热词。“十三五”时期我国养老产业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普遍生育两孩政策实施后,依然要加强养老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养老产业前景广阔。养老产业点多面广、产业链条长,涉及医疗、社保、体育、文化、旅游、家政、信息等多个领域。随着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需求和市场环境的成熟完善,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机构将得到推动与发展。新一代老年人收入更高,观念更新,有高品质养老的愿望与能力,是拉动养老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中国经济周刊》20151123日刊文《中国养老产业已是“巨型市场”,商机待开发》认为,我国老年人口基数渐渐增大,需求层次多样,市场潜力巨大,养老产业的“巨型市场”已经形成。中国的养老,其实就是“一碗米,一杯水,一口气,一扇窗,一扇门,一张床”。“一碗米”,就是食品要安全,远离污染;“一杯水”,就是要有清洁的饮水;“一口气”,要有清洁的空气;“一扇窗”,老年人希望能看到外面的世界;“一扇门”,主要指无障碍环境;“一张床”是指集技术和智慧于一体的、利于老年人起居的设备,实现健康管理。在巨大的养老需求的推动下,随着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养老领域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既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长久之计,也是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新华网20151020日的文章《把养老服务业做成“朝阳产业”》称,与庞大的老年群体相比,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并不乐观。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年底,每千名老年人将拥有30张床位,这意味着养老机构只能为3%的老人提供服务。此外,市场发育不完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例如,大部分与老年人相关的产业市场细分不够,大都依附在大众产业当中,如服饰、家具等。很多针对老年人的服务一直处在低端水平。即便是在城市里,老年人用品专卖店也难觅踪影。养老服务业涵盖老年人衣食住行、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健身娱乐等多个领域,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蕴藏无限商机。

困境分析

  《人民日报》2015115日刊文《养老服务呼唤有责任感的企业》提到,在加速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化的进程中,我们首先要明确政府的主导地位,国家财政要大幅度提高对养老保障与养老服务的投入。政府和农村集体组织举办的福利中心、老年公寓及敬老院,首先应该接纳城镇“三无”老人和“五保”老人,做到应保尽保。但是,要探索中国特色养老服务发展新机制,指望政府包打天下,也不现实,尤其在财政收入结束高增长的现阶段。因此,养老服务产业化势在必行,这意味着服务提供、保障对象、机构养老等方面需要一系列转变。在服务提供上,要从政府直接办服务向政府购买服务转变,从单纯地培育发展向“建、管”并重转变。从保障对象的角度看,服务对象也得到扩展。过去养老服务是指单纯地保障城镇“三无”老人和农村“五保”老人,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而将来的养老服务则面向全社会的老年人,包括健康老人。从机构养老方面看,要从过去偏重非营利性的养老机构,转向偏重营利性的养老机构。以市场化方式推动居家养老,实现养老机构产业化发展,不仅可以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经之路。为此,鼓励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民间组织和个人举办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养老机构,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

  《经济日报》2015626日的文章《养老还需多层次》指出,在各路力量和资金进入养老领域的同时,我们应理性认识到,中国养老产业需要的是统筹设计、理性布局、规范发展。换句话说,养老产业要厘清市场需求,多层次建设,定向投入,让每一笔投入都有的放矢,发挥最大效益。养老需要多层次。对“三无”老人等,公办养老机构应充分发挥托底作用;对绝大多数中等收入群体,养老机构应按照实用、避免铺张豪华的原则提供服务;对少数高收入群体,适量的高端供应就可满足需求,切不可蜂拥而上。在此过程中,政府要发挥导向作用,对供过于求的,引导其转型;对供不应求的,大力扶持。需要注意的是,政策一定要落实到位,执行中避免衰减。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单位投入的最大效应,不浪费,同时,搭建起我国养老体系中规范而又有发展空间的基础框架。

  人民网20151120日《养老服务业需做大调整》一文认为,“十三五”将是留给我们应对老龄化挑战的最为宝贵的时机,国家应当以更高程度的重视、更大的投入、更合理的政策设计来促进养老服务业大发展。首先,发展思路要有所转变,应当以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规划、布局、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出发点,以满足居家养老为重点,真正实现精准服务。养老产业必须从政府包办转向政府主导、社会与市场深度参与,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与市场资源,尽快壮大养老服务的供给能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必须从相互分割转向“三位一体”。国家应尊重绝大多数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意愿,让社区成为养老服务业的牢固基石,让包括养老机构在内的各种机构能够透过社区组织、社区设施与互联网为老年人提供服务;鼓励面向老年人的预防、保健服务和文化、体育服务以及专业社工服务同步得到发展,并融入养老服务全过程。

  新华网2015123日的文章《养老地产遭遇“粗放式”发展困境》提到,中国老人受传统观念影响,仍然更倾向于在家养老,只有在生活不能自理时,才会进入专门的养老机构。目前国内的民营养老机构普遍入住率低,未来究竟有多少老年人口将会选择养老住宅,转换为实际需求仍有较大不确定性。当前国内的养老产业政策保障不健全,缺乏落到实处的具体法律法规。虽然中央政府大力提倡发展养老服务业,各项政策法规也不断出台,但是多为纲领性、原则性的政策,缺乏落实到实处的补贴、土地和财税政策。政策出台时间、支持程度等并不明确,这对开发企业而言,将意味着较大的开发风险。整体而言,养老地产市场机制发挥的政策环境仍不理想。不仅如此,国内养老地产配套服务落后,缺乏专业人才,类似的局面也亟待改观。由于养老地产的核心和重点在于后续运营,而国内养老地产处于发育阶段,医疗护理人才缺失,配套单一,服务规范不完善。如何在未来培养一个高专业能力的运营团队将是横亘在开发企业面前的难题之一。

亮点频现

  新华网2015128日的文章《推进医养结合, 养老产业迎历史机遇》称,在养老产业迅速扩容的背景下,国务院近日公布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医养结合”概念,为整个养老产业链带来重大利好,潜在盈利机会主要集中于养老地产、养老医药、保险板块。对于养老地产,“整合医疗资源+进入医疗服务市场”的盈利模式已逐渐明确;养老医药产业已进入高速成长期,预计市场规模5年内翻倍,与养老相关的医药企业向上空间较大;保险行业的业务贯穿整个养老产业链,可分享整个养老产业的政策红利。

  光明网20151021日的文章《养老产业悄然“跨界”:老去的你将如何受益?》指出,目前,养老产业与信息技术、休闲旅游、金融、房地产等领域的跨界融合趋势愈发明显。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养老服务供应商开始注重线上应用的开发,让老年人成为互联网购物的新生力量,同时也使居家养老的便捷性显著提升。同时,养老服务业已进入“资本+”时代,社会资本正在成为养老服务业创新和变革的“催化剂”。房地产业巨头进军养老服务业,是养老和资本融合的一大模式。保险公司也开始介入养老产业,实现养老服务和保险产品之间的嫁接。全新的养老保险产品让老年人购买了养老产品后,就可提前锁定年老后入住养老社区的权利,享受“居住在家中、生活在社区、服务在机构”的退休生活。

  人民网20151214日《“养老+金融”将助力整个养老产业发展》一文认为,我国正步入“养老+”时代,一个包括老年护理、老年医疗、老年金融等在内的养老生态圈正在形成。虽然需求与解决途径因人而异,但不可忽视的是,“养老+金融”将成为整个养老产业发展的助力器,创新的综合性养老金融解决方案将成为破解养老难题的重要突破口。目前,金融业在“养老+金融”方面已经在开展不少尝试,包括“以房养老”和商业养老保险等。在社保体系不断完善的前提下,作为重要市场化手段的商业养老保险也将随着渐进式延迟退休、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促进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而迎来较大突破。在未来服务闭环圈里,医院、远程医疗、居家养老服务以及更高层次地提高用户端的支付能力,会同更多的商业保险产品合作,将养老规划服务与养老金融有机结合。

链接:国外养老产业

  日本:在日本,各种商业养老院数量已超过2000家。每家养老院平均拥有50间以上住房,而入住者的人均居住面积大多不低于18平方米,居室多配备卫生间。入住者缴纳的费用与其所需看护程度等相联系。在无需特别看护的情况下,入住费用通常不会高于当地中等地段租房居住的费用。围绕庞大的老年人口,日本社会逐渐形成了与之相应的医疗看护、养老居住、老年旅游等产业。

  美国:目前,美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养老居住建筑和服务设施类型,全面覆盖身体状况从健康到虚弱、生活自理程度从独立居家生活到需要辅助生活的各阶段老年人。养老服务类型主要分为活跃老人社区、独立生活社区、协助生活社区、专业理疗养老院和持续护理退休社区。

  英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递进,英国已出现了一些“老年人城市”,如贝克斯希尔、海斯汀、伊斯特邦等,这些度假城市风景如画,吸引退休的老年人纷纷迁入安度晚年。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及已经形成的“老年人城市”,英国政府采用了“社区照顾”的模式,即在社区中,由社区各类人士合作,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照顾,以求在社区环境中改善居民的生活素质。

  加拿大:因养老福利项目多样和养老院收费相对较低而素有“老人天堂”之称的加拿大面对日益凸显的老龄化问题的挑战,已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养老体系。最为普遍的是各种档次的“独立生活”老年人公寓,接收的住客是生活能完全自理的退休老人。其次是高一个层次的“辅助生活”老年人公寓。这里的住客在生活方面基本上能自理,但每天的餐饮和自我照顾需要一些特别的帮助。最高层次的是“特许护理”养老院。这类养老院的入住者为完全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的老人,需由护工24小时照顾。在加拿大,大约三分之二的老年人拥有自己的住所,他们每周来养老院参加一次老年日托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