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5日,广武城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同年“广武传说”被山西人民政府批准载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广武传说”撩开头上的面纱,为更多的人们所熟知。在广武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经过漫长的历史孕育,发生了许多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涌现出了一批批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人物。“广武传说”便是民间对这些英雄人物最好的纪念。
乙未年深秋,在这块自古屯兵守疆的塞外边关,我们遍访了广武古军事遗址。那古老的新、旧广武城,蜿蜒起伏的明长城,规模宏大的汉墓群以及高大的烽火台都令人为之震撼。
北门锁钥——广武的特殊战略地理位置
广武位于闻名中外的雁门关北山谷口前,是雁门关的唯一门户。“欲图雁门,首攻广武”,广武失,则雁门难保,雁门失,则北军可长驱直入,攫取中原。因此,自古以来广武为兵家必争之地,其战略地位十分显要。
根据当地的老人们讲,广武之名源于秦末楚汉名士李左车的封号广武君。李左车是战国时期赵国守边良将李牧之孙,秦末因助赵王复国有功,被封为广武君。封地即今山阴县广武一带。
广武南依“鸟飞不越”的天然屏障恒山山脉。恒山山脉从东北向西南横亘于忻州盆地与桑干河盆地之间,绵延150公里。恒山层峦叠嶂,山势险峻,这些高耸入云的山峰,峰峰相连,绵延不断,却有两处因地质变迁和山水冲刷,形成了东西相邻、南北贯通的两条幽深狭窄的山谷。山谷经过整修,变成了两条可通车马的“官道”,即东陉关道和西陉关道。东陉关道从新广武入山口进峡谷,经雁门关,出南口,然后至代县城;西陉关道从旧广武入山口峡谷,经旧雁门关达铁裹门,然后出太和岭口至代县阳明堡。古时,两道均在狭窄险要处设关卡,东为雁门关(东陉关),西为旧雁门关(西陉关),与长城、山险融为一体,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坚固防线,形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形势。
雁门关处于北边中部要冲,是中原王朝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底线。所谓“得雁门者得天下,失雁门者失中原”,正是对雁门关军事地位的客观评价,因此雁门关被称为“中华第一关”。明朝时相对于北京附近的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内三关而言,雁门关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为防御京师的外三关。
广武坐落于雁门关外北山坡上,内长城脚下,傍关依塞,是防御北敌南下守卫雁门关的前沿哨所,素有“北门锁钥”之称。新旧广武两地相距5公里,成犄角之势,主防倚防明确,新广武扼守雁门关,旧广武扼守旧雁门关;若战事吃紧,两地可相互驰援。北方游牧民族铁骑南下,欲图雁门,首攻广武;中原王朝大军北御,欲固雁门,先守广武。立于广武之高处,北望可见二三十公里之外大军扬起的烟尘。南军守御雁门关,广武往往是前沿主阵地。而北军占领雁门关后,要巩固战果,广武常常是前敌指挥部。
新旧广武城的历史印记和现实回响
历史上,旧广武战时是兵家必争之地,和平时则是各民族互通贸易的一个场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恰是民族融合的一个地方。如今,兵家必争的地位已不复存在,旧广武却成为无数驴友、旅游爱好者频频光临的地方。在旧广武村中心位置,我们看到了驴友之家、广武客栈,热心的老人告诉我们:每年夏天,会有很多人来到此处,凭吊游览。
旧广武城城墙至今保留得十分完整。在东城门处,我们见到了72岁的温姓老伯,他是村里的讲解员,他告诉我们:千百年来,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为了与汉王朝争夺这块战略要地,在这里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1000多次,其中出塞、入塞、扼守、攻陷式的拉锯战多达27次。近代,民国前期的阎冯、奉阎军阀曾在这里开战,双方为争夺雁门关浴血奋战,投入大量兵力。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也曾在这里设伏,袭击日军,颇有斩获。老人讲述的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广武古城几百年、几千年的沧桑变迁。
我们从东门走到南门和西门,高大的城门、门板、碾压的青石板痕迹、几乎倒塌的照壁随处可见,走在城内有规则的石头路上,成片坍塌的旧民居和新建的民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城区主要街道上,能够看出当地为了开发旅游开设的客栈、农家乐、土特产小店等,但均为铁将军把门。因为是晚秋季节,塞外已颇有寒意,城内寂静,几乎见不到游人。据城里老人介绍,近些年来,城里人陆续搬走了不少,许多院落都空无一人,原来城里大约住着三四千居民,现在只有千数人。
在西门处,我们沿着几十级大青砖铺设的台阶,登上了城墙。放眼城外,虽然满目萧条,但金戈铁马、兵临城下的历史情怀却在胸中涌动。
沿着古道一路前行,我们来到了新广武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孤零零的城门。继续前行被另一座城门和几道城墙所吸引,站在城门前望着不远处的明长城,让人不知所言,一头雾水。据一位老人介绍,新广武城就坐落在明长城脚下,地处雁门关北口。新广武城的北关是“莲花”样,当地民谣“狗爪莲花城,半城墙吊个门”,吊门就是北关水上吊桥直通门,是当初防止水淹大门才抬高城门的。据史料记载新广武城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汉王朝曾在这里设县置郡,屯兵扼守,有效地起到了抵御匈奴南侵的作用。到了明代,为了防御蒙古族的入侵袭扰,明王朝从前期即开始了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工程,这项浩大的工程到了明中晚期更臻完备。明清两代仍在此设重兵防守,新广武城南关为‘斗’型,主城为‘簸箕’状,故称‘金斗银簸箕’。l942年毁于大水,但仍有玄天庙、城楼、义合栈等一些遗迹。
消散在历史烟尘中的那些人和事
在当地农民的指引下,我们去了盘亘在山阴县西南的广武汉墓群,远远望去,这些土坟堆大多都有十来米高,顶部呈方形,范围绵延好几公里,东西南北竟望不到尽头,颇为壮观。这是一个全国罕见的古墓群,据说它的历史足有两千年之久,因为旁边有广武古城的缘故,被称为“广武汉墓群”。
有学者认为:由于历史上广武经常发生大规模战争,大量士兵丧命于此,得不到裹尸还乡的待遇,只能在战场上匆匆掩埋,并堆砌于此,长年累月,随着死亡人数的增多,这些土坟堆也慢慢地变多变大。
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对汉墓群提出异议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在“汉制”里,对坟墓封土的高度有着严格的界定,坟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是和封土高度成正比的。然而,广武汉墓群古墓的很多封土高度都超过了十多米,这显然不可能是普通将士的坟墓。而且从广武已经发掘的13座汉墓的随葬品来看,确定只是一些富裕百姓的坟墓,而不是阵亡将士的坟墓……太多的谜题,只能等待时间来为我们解答。
默立在星罗棋布的广武汉墓群前,我们仿佛又听到了当年战马厮杀的声音,听到了当年叱咤疆场勇士的呐喊声,听到了那些立于天地间千百年的历史人物的故事。
在这些历史人物中,最知名的莫过于李广,作为一代名将,他战功卓著,为兵士和百姓所敬仰。元狩六年,飞将军李广随卫青出征。卫青命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出击。东路迂回且远,水草极少,不利于行军。李广请求为先锋。他率五万骑兵一路过关斩将,对百姓秋毫无犯。不料,天气突变,暴风雨连天,大军迷失方向,落在大将军后面,耽误了约定的军期。回师后,李广拔刀自刎。一代名将,就这样陨落了。老百姓传说,汉墓群中最大的那座便是李广墓。
另一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名将就是北宋的杨业。公元980年,辽西京大同府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率十万大军,向雁门关进发。守将杨业时任州刺史。杨业即世传“杨家将”中杨继业的原型,骁勇善战,外号“杨无敌”。此时,杨业麾下仅有守军数千人,面临大敌来攻,他急遣信使请求节制西北边疆军事、正驻守太原的潘美发兵援助。而潘美却拒不发兵。在此危急关头,杨业只得冒险设计,欲用奇兵袭击辽军统帅的指挥部,“ 擒贼先擒王”。杨业留副将守雁门关,自己则率“麾下数千骑自西径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
斗转星移,那些广武城下的传说已渐渐远去,人们只有在雄关古道的征途上去回想追忆。
新旧广武的故事,折射出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直至今天,依旧余音袅袅,在我们心头久久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