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一个节日长假,我来到贵州的西部,终于有机会在黔北的穿行中领略历史,在难得的闲暇中体会民俗。

  赤水县位于贵州省的西北边缘,因赤水河从这里静静流过而得名。沿着赤水河一路向西,路过一个名为“土城”的小镇。土城面积不大,但却历史厚重。它处于赤水县的西部,再往西就将进入四川境内。滔滔不绝的赤水河从小城的西侧流过。如果从西汉时这里始设平夷县算起,这个小镇的年龄竟有两千岁了。当时为了便于防御,在它四周用土夯筑起城墙,小镇因之被称为“土城”。由于这里依山傍河,多条道路交汇,逐渐形成了狭长的繁华地带。它的东北面还有一条小河,名为水狮河,涓涓细流不知疲倦地汇入直通长江的赤水河,为赤水河注入了生机。与赤水河平行的小镇公路,是从习水到赤水的县级干道。从镇子东口经过的土太公路,可以从土城通到四川的太平渡。这些水上与陆上的要道使这个小镇自古就成为交通要津,只是当年的阵阵驼铃声,已变为今天的喇叭声。

  我走在土城的古道上,踏着青石板上深深的车辙,仿佛听到当年的木制车轮从这里沉重碾过发出的声响。又见木板房依山临水,错落有致,沿着石板路逶迤到河边。我仿佛看到当年这里商贾云集,舟车川流不息,一派繁华景象。当年盐商用木船将川盐从产地运到镇上,然后雇佣苦力运往黔北销售。那些苦力肩背着装盐的尖底敞口背篓,爬坡上坎,穿山越岭,把盐运往黔北一带的县城或村镇销售。清代遵义著名诗人郑珍的诗句“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正是对当年商贾在赤水河上载盐贩运的写照。但此时土城街上比肩继踵的人流比当年一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街道两边的店铺门上张挂的牌匾,一些布制的旗幡斜插在店门侧旁,老式的门板和布满木栅格的窗棂都带着古色古香。那林立的沿街木板青瓦房、河边的码头及枝繁叶茂的古树无不静静地洋溢着古镇的悠远、古朴与宁静。

  历史机缘常常是不期而遇。1935年的一段历史风云使这个小镇被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当时,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国工农红军被迫开始战略大转移。遵义会议上毛泽东临危受命,率领部队转移到了贵州北部。为摆脱追兵,红军不得不在赤水河岸边与敌军展开激战。红军在战斗中突然发现面前的国民党川军兵力比预先估计的四个团增加了一倍多,呼啸的炮弹与密集的轻重机枪火力压制得部队官兵们抬不起头来,中央红军又一次陷入危局。在这个西北小镇的一家店铺内,中央红军紧急召开最高军事会议,在毛泽东的力主下,作出了放弃原定攻占赤水,经泸州、宜宾之间北渡长江的计划。会后,红军主动撤出了战斗,迅速在土城岸边搭起渡口,一渡赤水河,从土城挥师西进,进入四川,从不利的态势中摆脱出来。当敌人主力被吸引,重新在四川组织起新的包围圈后,红军又再次东进重渡赤水河,牵着国民党军队的牛鼻子,迫使其疲于奔命。就这样,红军从赤水河上四次穿越,使敌人对红军动向的判断与围堵计划一错再错,终于在第四次渡过赤水河时,将敌人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历史记住了赤水河,历史也记住了赤水河边的这座不知名小镇——土城。

 时光荏苒,80年的光阴使小镇早已重归平静。但在小镇的博物馆中,毛泽东对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所说的那句话,“四渡赤水是我平生的得意之笔”已被用金字镌刻在了墙上,并始终泛着金色的光芒。

  在土城的老街上徜徉,人们不难发现时间可以改变一切,但时间又不能完全改变一切。虽然这里到处是穿着现代的年轻人,但年纪稍大的人或乡下来的老者,仍有人穿着土布长袍,头上裹着深色毛巾,背着一个或方或圆的背篓行走在青石板上。在街面店铺旁的空隙处,不时可见当地老乡临时摆开的地摊,卖铁匠手工打制的铁锹、镰刀等农具,还有卖菜种的、卖雏鸡雏鸭的,以及卖治疗跌打损伤的药膏药水的。老街上有几个卖红苕苗的小店,虽然也有面条馄饨,但主打的却是富有地方特色的小吃食品。我进店要了一碗红苕苗,不一会儿老板娘就把热气腾腾的大碗端了上来。我仔细一看,里面是红通通的芋头,一边吹开笼罩在上面的热气,一边张开嘴咬下去,感到软软的、糯糯的,红色汤汁里面还裹着淡黄色的桂花瓣,散发出扑鼻的淳香,使整个小店都充满了暖意。

  沿着老街走向深处,大门大窗的店铺渐稀,取而代之的是居民住家,历史的痕迹也开始不经意地显现。这里住家户的门边墙上大多钉着小小的木牌,就像是内地城市一些住户门旁钉着的“五好家庭”的小牌一样,上面用红漆写着“一九三五年一月红军驻地遗址”——这已是一个时代的标记。在一个宅院的门口,可以看出当年这一定是个大户人家,门口的标牌清晰地标注着“红一军团司令部驻地”。不远的另一家则写的是“红军总供给部驻地”。那里原先可能是一个较大的院子,而现在已被居民加盖的小房隔成了大杂院。尽管如此,仍不难想象当年红军在此暂住的情形。当时任总前委的毛泽东、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刘伯承都在这里亲自指挥作战。现在赤水河岸边一处高地还有他们当年运筹帷幄的指挥所遗址。参加四渡赤水战斗的有后来的共和国的两代领导核心、三任国家主席、五任国防部长、七名大元帅和两百多位将军。

  激烈的炮声已经远去,激越的号角仍然嘹亮。在土城的夜晚,红军的英姿伴着雄浑的乐曲再现在人们眼前。在红军展览馆,《长征组歌》成为这里的保留节目。每到节日的晚上,当地的人们和远方的游客已早早地在这里聚集,追影灯下,共和国的领袖们和无数红军英烈们从历史的大幕后走来,诉说着当年那用枪炮醮着鲜血写下的故事。红军的长征精神永远在这里感染和激励着人们。

  土城,这座西部的小镇,只要来过,就会令你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