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追溯到2003年11月的一个早晨,巫溪县通城镇时年54岁的董永才起床推开门,看见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媪,正步履蹒跚地走向自家院坝。董永才颇为好奇,上前问道:“你找谁啊?”老人没有回答。董永才又大声追问了一句,老媪这才朝他点点头,露出笑容。

    董永才见老人嘴里只剩下3颗门牙,右眼眼眸花白,断定老人可能是乞讨流浪到自家屋门口的聋哑人。“来,请到屋里坐。”董永才用手势比划着,将老媪迎进屋里。与老人艰难“交谈”后,董永才终于弄明白了,老媪时年71岁,走亲戚迷了路。这时,董永才发现老媪穿着一双破旧的布鞋,因长时间走路脚已浮肿,小腿肿得比碗口还粗,手冻得通红。董永才顿生怜悯,连忙打来一盆热水让她擦脸洗脚,然后给她换上一双棉鞋。想起老人可能还没有吃早饭,董永才又给老人煮了一大碗面条。待老人吃饱后,董永才拿出纸和笔,想让老人写出自己的名字和住址。老人摇头不语,很显然老人不会写字,董永才只好作罢。

    当时,董永才家的经济条件并不好,房子为夯土筑成,一家人年收入不过三四千元,只够糊口过日子。“老人很可怜,不管怎么样,先把她留下过冬,看看有没有家人找来认领。”董永才与老伴李国桂商量说。李国桂也是个心地善良之人,面对丈夫的提议,点头答应了。当天,老媪在董家洗了澡,换上李国桂的衣裳,住了下来。

    董永才一家五口人,儿子儿媳和一个刚满周岁的孙女。儿子董兴树长年在外打工,老媪来到家中后,董永才自己要下地劳动,儿媳要带孩子,他只得让老伴照顾老人。由于老媪的牙齿不好,饭要煮得很软才能咽得下,董永才专门买来一个电饭锅,让老伴单独为老人煮饭。为了让老媪吃饱吃好,李国桂每次烧菜都会多花些时间,尽量把菜煮烂一些。

    2003年12月的一天,老媪吃完早饭后突然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要走。董永才见了,赶紧拉住老媪的胳膊,问她要去哪里?老媪胡乱地打着手势,嘴里“咿咿呀呀”,不知说什么。董永才叫来老伴和儿媳,都劝不住她,只好望着老人慢慢远去……

    令董永才全家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多星期后,老媪再次出现在他家院坝。董永才见状,赶紧将老人扶进屋,并点燃柴火让老人取暖。董永才心想,老媪肯定是寻亲无果,才又找了回来。董永才对老伴说,绝对不能再让老人外出寻亲了。董永才打着手势对老人说:“我们虽然不相识,但我们一家人会照顾你……”

    2005年7月,“火炉”重庆高温来袭,董永才在外打工的儿子寄回3000元钱让他在家里装台空调。董永才跟老伴商量,用这笔钱跟老媪买台空调,让她日子过得舒服一点。这天,老人看到自己的房间里突然来了两个师傅,对着墙壁又是钻洞又是摆弄什么物品,不知他们要干什么。当空调装好后,沐浴着习习凉风,老人知道师傅是在干什么了,不禁感动得流出了泪水。

    转眼间到了2007年。这年董永才家遭受了一场变故,他的老伴李国桂股骨头坏死,动手术需要近20万元钱。董永才东拼西借,给老伴做了手术。那段时间,儿媳也已外出打工去了。董永才医院、家里来回两头跑,身体硬是受不住了。

    他打电话让在外打工的儿子儿媳回家照顾母亲和老媪。一开始董兴树有想法,不想回家。董永才坚持要儿子儿媳回家,他说:“我已经老了,你娘又生病,阿婆已完全融入我们一家,你们可要接过照顾她的担子啊!”董兴树见拗不过父亲,只得与妻子收拾行李赶回家中。

    2012年6月,老媪的眼睛患上了严重的结膜炎,董永才赶紧叫儿子将老人送进医院治疗。在医院,董永才的儿媳每天在床前照料老人,给她梳头、洗脚、倒尿盆……在她的悉心照料下,老人很快康复出院。

    十年间,老人已完全融入董家,每次走亲戚董永才都会带上她,人前人后也都亲切地喊她叫“娘”。董永才说,平常家中有好吃的东西一家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老人……

    本文开头所说下跪的男子叫孙敬顺,老人是他失踪了十年的丈母娘张明芝。2003年8月29日一早,张明芝到重庆云阳县看望女儿张世玉后准备返回儿子家中,不料老人在巫溪县文峰镇下车时弄错方向,迷途走失。

    当年虽费尽千辛万苦寻找岳母的下落,但始终杳无音讯。孙敬顺说:十年里,家人都认为老人肯定已经不在人世了,他为此一直深感自责。2013年12月16日晚,他在电视上看到巫溪县通城镇董永才收养了一名陌生老人十年的新闻,发现老人竟是自己的岳母。他立即与电视台的记者联系,并打电话告诉了在外地打工的妻子张世玉。第二天一早他就骑上摩托车,一路打听,从云阳赶到巫溪董永才家,终于见到了日夜思念的岳母张明芝。

    张世玉听说母亲找到了,激动万分,即刻动身回家。12月22日,张世玉与丈夫孙敬顺一同来到董永才家,给他送了一副对联:十年养母深恩心中记,一生手足之情长相依。随后从包里拿出一个装有3万元现金的信封塞给董永才:“董大哥,这是一点心意……”董永才婉谢了,他说:“我们早已把老人当成了母亲,两家人现在就是一家人,用不着客气。”23日上午9时左右,张明芝老人收拾好衣物,恋恋不舍地和董永才一家告别回了老家。

编辑/贺小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