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有位叫郇崎的老人。老伴逝去之后,十年独居生活让他孤寂难耐。为了换个活法,他在报纸上登出“求领养”启事,在社会上引起极大轰动。对老人的举动,各种说法褒贬不一。如今,距离“求领养”启事刊出已经快一年了,郇崎老人是否如愿,他的做法在养老方式多元化的今天,又有着怎样的示范意义呢?

空巢十年孤寂难耐,老人登报求领养

   郇崎今年78岁,出生在山东青岛,1972年来到江苏常州工作。因为能力突出,曾担任过常州市戚墅堰区委组织部长等领导职务。1999年,他在戚墅堰区老龄办主任的位置上退休。

   兢兢业业工作了大半生,郇崎退休后本该过上儿孙绕膝、颐养天年的晚年生活。没想到的是,退休当年,感情甚笃的老伴因病离世。第二年,长子不幸病故。

  接连失去两位亲人,给郇崎的晚年生活蒙上了巨大阴影。二儿子家境一般,又住在城市的另一头,来一趟不容易,郇崎一个月和儿子也难见上几面。家里只剩下他和保姆小云。小云原来是餐馆服务员,看到郇崎每天孤零零一人来吃饭,得知他的境遇后,主动辞职上门照顾他。小云手脚勤快,对郇崎照顾得很用心。有小云陪着,郇崎的日子过得不至于太孤单。

    转眼小云到了结婚的年龄。2005年端午节,小云要回老家结婚,婚后不再回来了。小云在的时候,郇崎还能吃上可口的饭菜。家里只剩他一个人后,郇崎再没心情开伙了。早上起床洗漱之后,没什么事情可做,他就下楼去附近的小吃店喝碗豆腐汤、吃几个小笼包作为早餐。中午在楼下的饭店要上一荤一素,剩下的菜打包,再多要一份米饭,晚上用微波炉热一下就当作晚餐。有时半夜饿了,郇崎就下点挂面,或嚼点饼干,喝点酸奶充饥。漫长的夜里,醒来后难以入睡,郇崎就靠回忆打发时间。

  一个人独居,郇崎最发愁的是大把时间无法打发。早餐后,浇浇花,推开窗看看外面繁忙的景象,然后发会儿呆,一上午就过去了。下午睡醒后,有兴致的时候,他就打开相册,看着自己和家人年轻时候的照片,回忆青春岁月是他的一种享受。

  住在城市另一头的二儿子每周会过来看望父亲一次,儿子经济条件不太好,每天为生计奔忙,说不了几句就匆匆走了。有时,孙女也会过来看看爷爷,看爷爷实在太孤独,还送给他一条小狗。小狗在房间里跑来跑去,能给空寂的房子带来一丝生气。后来,郇崎身体机能下降,不能按时遛狗,只得把小狗送了人。

  平时,郇崎和邻居任老伯说得较多一些,任老伯是位退休工程师,住在郇崎隔壁单元。自从小云离开家后,郇崎和任工就成了知心老友。任工有些内向,有什么事儿只愿意和郇崎讲,他们还约定,只要两人活着,都不找老伴。

  2012年春节后的一天上午,郇崎突然发现,任工家来了很多警察、社区工作人员,甚至还有两名记者。他下楼一打听,惊悉任工过年在家中突发疾病去世,也没人陪在身边。这件事情让郇崎有种兔死狐悲之感。

  2013年6月的一天,郇崎听到有人“砰砰”砸门,他吓坏了,就心惊胆颤地跑去开门。门一开,他愣住了,砸门的竟是小舅子和一个开锁匠。小舅子和开锁匠看到他在屋里,吃了一惊。

  原来,那天郇崎的手机出了毛病,小舅子打了一天的电话也没通,他以为姐夫出事了,就跑了过来,并叫来开锁匠,想看看姐夫怎么样了。

  联想到任工此前的猝逝以及这次砸门事件,郇崎觉得,说不定哪一天自己突然不行了,还真的没人知道呢!

  在郇崎的忧虑和担心中,转眼到了2014年11月。一天,郇崎下楼时不慎摔了一跤,造成了骨折。出院后一个人躺在空寂的房子里,听着钟表走动的声音,郇崎有种生不如死的感觉,他觉得这样的日子简直就是在等死。

    于是,郇崎有了换个活法的打算,他想为自己人生最后的时光增添更多温暖和亮色。

    一天,郇崎在电视里看到一对外国夫妇在中国儿童福利院领养孩子的新闻,不由得眼前一亮:对呀,儿童福利院的孩子能被领养,空巢老人怎么就不能被领养呢?于是,郇崎萌生了登报求领养的念头。

“求领养”启事引发热议,

上百热心家庭伸援手

   有了求领养的念头,郇崎开始考虑这个办法的可行性。他打算,如果有家庭领养自己,他愿意拿出每月6000多元的退休金。如果住在对方家里,自己这套房子的房租可以给对方。百年后,对方家庭只需要把他和老伴安葬到一起,就能获得一笔不菲的丧葬补贴。如果有人愿意领养自己,又没有房子,也可以住到这套房子做他的“终身保姆”。他非但不收房租,收入和丧葬补贴也都归对方。总之,不管哪种模式,房子最后还是归儿子所有。

  慎重考虑之后,郇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儿子和孙女,经过三代人认真沟通,儿子、孙女同意了他的想法。孙女动情地说:“爷爷,只要你开心就行,如果有人家‘领养’,我会经常去看你!”

  为了这次求领养,郇崎专门到医院做了体检,他查出自己患有三级高危型高血压、高血脂症,并有间歇性脑梗塞,腰椎间盘突出等症状。他觉得如果有人“领养”自己,必须把实际情况给人家说清。

  做好这些准备后,郇崎向常州晚报求助。空巢老人求领养,即便在资讯发达的现在也是个新鲜事。于是,2015年4月7日,常州晚报登出了一则特殊的领养启事:

    本老头刚过了77岁的生日。因儿子、孙女没有居家养老的条件,本人又不适合敬老院养老,经与儿、孙商量,除现居房死后留给儿子外,本老头每月6000多元的工资收入、生年房屋处理权和本人“打包”,愿社会有条件的家庭和个人领养或给老者做终身保姆。条件是:双向选择、互利共赢,有诚意者请拨打常州晚报的热线电话:866333××

  报纸登出来后,这则特殊的“求领养”启事顿时引发热议。作为“新闻人物”,郇崎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很多人并不赞同他这种方式,认为他这种求领养的方式,是在挑战“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这样做会把儿女置于尴尬的境地。也有人觉得他是在推动国内空巢老人养老方式革命性的改变。不过,不少人觉得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不能仅仅靠儿女以及社会上一些养老机构,方式应该走上多元化,并积极探寻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老人养老的方式。

    对于社会上的种种议论,郇崎早有心理准备,他表达这样的观点:空巢老人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注,他们的儿女不是不孝顺,而是遇到实际困难无法贴身照顾老人,空巢老人为什么不主动走出小房子,通过双向选择被新的家庭领养,迎接全新的晚年生活呢?

   “求领养”启事刊出后,先后有一百多个电话打进报社热线,80多户家庭表达了想领养郇崎的意愿,有的市民甚至表示不要郇崎的退休工资。报社把对方家庭情况登记下来后,提供给郇崎供他挑选。

   郇崎从中挑选出自认为合适的家庭,然后一一和领养人见面,谈得差不多了,就上门考查。

   郇崎选定的第一户领养人家是对中年夫妇,他们家里的房子很大,对郇崎热情而又诚恳。郇崎在男主人的带领下看了看房子,就回来了。

  晚报负责跟踪此事的记者问郇崎感觉如何?郇崎摇摇头说,他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对中年夫妻的家挺宽敞,被子却没叠,这说明他们要么工作太忙,要么卫生习惯不太好,这样的家庭不太适合他。

   随后,郇崎又考查了另一户家庭,这对夫妇双方父母均不在了,他们从农村进城,生意做得不错,手里有钱了,想找个老人孝敬。郇崎被这对夫妇的朴实、热情所打动,就到他们家里去了一趟。这家夫妇房子装修得富丽堂皇,还给郇崎专门准备了个向阳的房间。

    记者以为郇崎这下该满意了,谁知他仍摇着头说:“这两口子心地不错,又挺朴实,就是他们家里连本书都没有,我怕和他们没有共同语言。”

与“领养人”相互悦纳,

孤独老汉开启美好生活

  就这样,郇崎考查了许多家庭,结果都不太令他满意。朋友们建议他不如选一家条件较好的养老院算了。郇崎坚决回绝了,他说自己是个崇尚自由、天马行空的人,敬老院那种领着老人拍巴掌,幼儿园式的养老氛围不适合他,他宁愿一个人孤独至死,也不想进敬老院。

   随着新闻热度的下降,要求“领养”郇崎的人越来越少,老人也渐渐失去了希望。不料,事情却出人意料地峰回路转。

   2015年5月中旬的一天,郇崎散步回来,突然看到防盗门缝里塞了张字条,上面写着:

郇老先生:

  您好,最近才了解到您的事情,想和您谈谈,如有意请打电话:135876×××××   

           吴梅

   郇崎把字条拿回房间,戴上老花镜,仔细端详着上面秀丽而不乏力度的字迹,有着深厚人生历练的他通过笔迹,能判断出对方应该是一位做事有责任心、比较严谨的中年女性。于是,他拨通了字条上的电话,双方聊了几分钟,约定第二天在郇崎家里见面。

   第二天上午,吴梅如约而至,她衣饰得体,端庄大方,看上去从容而干练,和郇崎的判断基本相符。吴梅自我介绍,她47岁,离异,大专文化,买断工龄后一直从事自由职业,偶然间看了郇崎的求助后,觉得老人很无助,就想帮助一下老人。 

   聊了两个多小时后,眼看午饭时间快到了,吴梅下厨给郇崎做了鸡蛋捞面条,还挺合他的口味儿。吃完饭,吴梅收拾好碗筷,帮郇崎整理起房间来,吴梅手脚利索,一会儿就让房间变了个样儿,郇崎很是满意,最重要的是家里有个能干的女子,屋子重新又有了生气。

   吴梅帮老人收拾好房间,就要告辞离开。郇崎主动提出和她谈谈“领养”的事情,吴梅建议,毕竟两人刚认识,生活习惯不同,彼此要有个适应、选择的过程,不如她先试用一个月,如果彼此能接受,到时再谈长期领养的事情。吴梅的建议正合郇崎的心意,他幽默地说,要不,你明天就来我家上岗吧!吴梅答应了。 

   第三天早上6点30分,郇崎准时醒来,这时,柔和的敲门声响起,郇崎打开门,吴梅穿着一套运动装,头发束在脑后,俊俏中透出一股英气。她对郇崎说,郇老,咱们先下去活动活动,然后一起吃早餐,早餐后去买菜,这样的安排可以吗?

    郇崎独居的时候很少运动,人老了嗜睡,他平时的生活就是吃饭、睡觉,最多出去遛会儿弯。对于吴梅出去运动的建议,他有些犹豫。吴梅笑着说:活动,活动,你要想活,就得动起来。生命在于运动,你这么有学问的人,总该懂得这个道理吧!吴梅这一形象的妙喻把郇崎逗乐了。于是,他找出几年未穿的运动鞋,穿上后跟着吴梅走了出去。

    郇崎和吴梅在附近公园的健身器材上活动了近一个小时,其间,吴梅还给他讲各种有关老人的养生知识,让郇崎觉得挺受益。活动完,两人一起吃早餐,然后到菜场买菜。买菜回来,吴梅还给郇崎有选择地读报,整整一天,吴梅安排得井然有序,很符合郇崎的生理规律。

    此后的日子,郇崎和吴梅相处融洽。只要吴梅在,家里永远都是干净整洁的,这一点让郇崎十分满意。郇崎做过组织部长,考察过不少干部,为了测试吴梅的品质,有几天,他还故意把家里的钱乱放,抽屉也不锁,结果发现一切如常。

    有一天,郇崎从外边回来,一进门就闻到一股浓浓的油漆味儿,他有些诧异,循着味道走到厨房,他欣喜地发现,煤气灶边那根锈迹斑斑、通体发黑的水管被涂上了白漆,厨房里的氛围显得和谐了许多。一个女人连刷漆这种活儿也能做,这让郇崎对吴梅刮目相看。让他高兴的是,吴梅还常常能给他一些小惊喜。

    一个月下来,郇崎对吴梅相当满意。在他的提议下,两人签署了一份《遗赠领养协议》,内容大致为:吴梅要像对待父亲一样照顾郇崎,如尽到扶养义务,郇崎每月6000多元的退休金以及所住房屋生年的使用权归吴梅所有,其百年之后的丧葬费也将赠予吴梅。被领养人郇崎离世后,其所居住的房屋归儿子所有。双方签订《遗赠领养协议》后,还到公证处做了公证。

    一晃大半年过去了,在吴梅的精心照管下,郇崎的生活非常舒心,精神面貌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改变,他从心里把吴梅当成了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郇崎的幸福生活引来不少老朋友的羡慕,大家也由衷地替他感到高兴。

郇崎庆幸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他说,虽然自己的经历不具有普遍意义,但可以给那些和他一样面临着养老困境的老年朋友一些有益的启示。他呼吁,在社会已进入老龄化的今天,养老方式也应该多元化、人性化,只要是适合老年朋友养老的方式,都应被社会接纳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