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打开了越来越便捷的通道,微信便是继QQ、微博之后的又一个新的网络社交平台。于是,大家乐于把自己的生活和感想“晒”在微信上,与朋友分享。甚至离开工作岗位的老年人,为不落伍于时代,增加晚年生活乐趣,也纷纷玩起了微信。然而这样一来,问题出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爷爷奶奶与儿女和孙儿之间,一切就都变得微妙起来。孩子不想让家长加入他的朋友圈,觉得有被监视的感觉,有的把父母和隔代老人拉入黑名单,有的拒绝父母和老人的加好友请求;而对家长们来说,孩子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关注孩子是家长的义务。再说,学会陌生而复杂的微信操作,对家长特别是老年人来说并不容易,可为了与孩子们沟通,再难也必须学会。可学会之后,为什么孩子们不领情呢?有时还因为微信而引发亲子矛盾。家长们纷纷感叹:通信技术越来越发达了,亲子关系却越来越疏远了!

  家长特别是老年人,如何适应日新月异的网络通信时代?被孩子拒绝和屏蔽说明了什么?关注孩子的动态应该掌握怎样的分寸?如何化解因微信而引发的亲子矛盾?日前,笔者对部分高中学生及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进行了随机采访。

  微信就像监视器,年轻人不想在长辈监视下生活

  笔者在一所寄宿制实验中学随机采访了100名高中住校生,其中83名学生有自己的微信号,54名学生把父母或爷爷奶奶加入了朋友圈,但说到利用微信进行亲子互动,大多数学生叫苦不迭。

  高二男生小剑对笔者说:“我玩微信快两年了,主要用来跟初中同学互动,交流学习方法,共享课外班信息什么的,有时也相约同学周末一起打球。后来,我妈也玩上了微信,要求我加她好友,我没怎么想就同意了。没想到,从那以后微信就成了我的噩梦!只要我在微信上‘晒’了状况,老妈总是第一个回复,或点赞,或议论,或批评责难,搞得我很不自在。有一次,我看了一本小说,挺感动的,就在微信上发了一句:‘坚守爱情的人总是很惨。’老妈马上打电话来,问我怎么回事,是不是早恋了?任凭我怎么解释,任凭我怎么赌咒发誓,她愣是不信。第二天,班主任找我谈话,要我安心学习,思想不能开小差。我知道,一定是前一天老妈不放心,向班主任求助。我一生气就把老妈屏蔽了。周末回到家,老妈唠叨了一整天,说‘儿子叛逆了,不跟我一条心了’之类的话。无奈,我只好重新加她为好友。她却把微信变成瞄准我的监视器了。不过,我现在一般不在微信上说什么话了,免得老妈大惊小怪。”

  高三女生丁芷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她说:“有一天晚上我失眠了,半夜12点还没睡着,就引用柳永的词发了一条微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最疼我的爷爷就马上打电话过来,焦急地问我在哪里,为什么要喝酒?我惊呆了,不知道怎么回答。爷爷那边就开始给我上课,说‘高考压力大很正常,要挺住’之类的话,妈妈也加了我微信,问我怎么回事。我知道是爷爷告诉她的,因为我一直没告诉妈妈我的微信号。我只好拍摄一张宿舍的照片发过去,以证明我没有深夜外出。从那以后,我玩微信特别注意,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因为爷爷和妈妈时刻在微信上监视着我。”

  高一女生小琴在微信上与当过教师的外婆互动比较多。她说:“我不怎么玩朋友圈,所以没那么多麻烦。可自从外婆学会玩微信后,几乎每晚都要在微信上呼唤我,问我开不开心,学习苦不苦。为了督促我每晚用热水泡脚,外婆要求我把照片发给她。虽然感觉被监视,但外婆的‘监视’充满爱心,我感觉心里暖暖的。不过,同学们都有点瞧不起我,说我是个长不大的小丫头,很少在微信上与我分享笑话和视频。我感觉很孤独,就主动在微信上与同学互动,给他们点赞,但他们好像都不爱答理我。”

  因使用微信而突显的亲子矛盾早已不是个案。“把父母、爷爷奶奶从朋友圈拉入黑名单”一度成为网络热门话题。一项网络调查显示,47%的年轻人称父母或爷爷奶奶正在使用微信,48%的人愿意长辈加入自己的朋友圈,27%则表示拒绝。在拒绝理由中,34%的人选择了“希望有稳私,不想一举一动都被长辈监视”;27%的人表示“担心父母看到自己身体不舒服或学习压力大而紧张”;15%的人则因为长辈成天转发心灵鸡汤和伪科学,甚至强迫自己看。另一项调查显示,42.6%的受访者会屏蔽朋友圈中的好友,除陌生人外,领导和父母、爷爷奶奶等亲人成为被屏蔽的两大对象。

  微信就像一堵墙,弄不好会增加墙的厚度

  家长林先生虽已过不惑之年,但玩QQ和微信已是熟门熟路了。一说起微信,他就唉声叹气,因为他多次请求上高一的儿子加他为好友,都被儿子冷漠地拒绝了。他说:“以前我想让儿子加我为QQ好友,被儿子拒绝,理由居然是他要有自己的隐私。我很生气,小孩子有什么隐私?该不会瞒着我早恋吧?这样一想,我更想成为他的好友,我曾匿名申请,骗取他的信任,但没多久就败露,被屏蔽了。后来他玩微信,我又申请了多次,他不是置之不理就是直接拒绝,气死我了!为此,我们交锋了好几次,他也不跟我顶嘴,只是说有我在朋友圈里他感觉不自在,还说年轻人的网络语我会听不懂,肯定会产生误会。这不是嫌我老吗?”

  郭女士也是被女儿屏蔽过的妈妈,但她不气馁,找到一位网络高手,用特殊办法混进了女儿的朋友圈,但她不敢声张,说话总是小心翼翼。她说:“我就像打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工作者,每天捧着手机关注女儿的动态,压制着自己的好奇心,唯恐被识破。为了打消女儿的怀疑,我还故意发一些跟我的生活不沾边儿的状态。如果发现她什么地方不对劲儿,需要我的指导,我也不敢直说,只能旁敲侧击,用类似的事例提醒她。她怀疑过几次,好在我机灵,每次都化险为夷。唉,当妈的都是这样没志气,女儿不待见咱还得厚着脸皮关注她,容易吗我?”

  从中学校长位置上退休的郑重民,同样也被孙子给“限制”了。他一脸委屈地对笔者说:“微信就像竖在我们爷孙之间的一堵墙,我在这堵墙面前感到很没有自尊。您说说看,我这当爷爷的为什么非要想办法成为孙子的微信好友不可?还不是关心他,想多知道一点他的事情吗?因为他爸我儿子在部队上服役,管不到他,我这做爷爷的不关心谁关心?我想不明白,我是他最亲的人,难道我在他心中的地位还不如他的那些朋友?因为微信的事,我们爷孙现在见面说话也不多了。我知道,因为微信,他烦我,我也有点不信任他,不放心他,感觉他在学校不是我希望和想象的那样认真和守纪律。”

  微信就像一杆秤,可以称出爱心和代沟

  孩子们的顾虑和家长们的委屈都可以理解,那么家长该何去何从?让我们来听听专家的意见。

  “从某种程度上讲,我非常理解子女屏蔽父母的行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娟研究员分析道,“这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年轻人在朋友圈里展示的状态以同辈朋友关系为主,而父辈祖辈与子女之间是隔代关系。在中国,绝大多数父母、长辈还做不到与子女真正做朋友。二是长辈们的某些过度反应让子女感觉被监视。试想,假如一个人心情不好,本想回家一个人静静,可父母老人一个劲地问东问西,无疑是给他们的恶劣情绪雪上加霜。其实,发心灵鸡汤文章也好,为子女担忧紧张也罢,其背后隐藏着家长对子女们剪不断的爱和关心,子女也能理解,但这种方式可能让他们觉得独立空间被侵蚀。”李娟建议,想跟孩子在微信朋友圈做朋友也不难:第一,父母长辈们要认识到孩子对独立空间的渴求,告别说教,多站在朋友的立场去沟通;第二,记住一句话,“担忧就是变相的不信任”。一味担心、忧虑不仅不能为子女解压,反而会增加压力,形成厚厚的隔代墙。

  珠海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雷云燕认为,孩子限制家长看朋友圈权利,只把微信作为单向交流的工具,家长应该坦然接受。她说:“相比孩子限制家长的微信权利,我认为家长的抱怨更不可理解。家长想玩微信,为什么不能在自己的朋友圈里玩?家长感兴趣的话题、喜欢读的心灵鸡汤文章,为什么一定要孩子喜欢?强行进入孩子的世界,是对孩子的粗暴干涉。换言之,被孩子屏蔽和限制权利,家长应该高兴,因为孩子长大了。”雷博士提醒家长,“家庭教育的要点在于家长有所为、有所不为。当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是一个很有神秘色彩和魅力的人时,对父母的排斥就会少一些,亲近和崇拜就会多一些。”

  教育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戴向国表示,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最好方式不是潜伏和监控,而是让孩子主动说出秘密和烦恼。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互信的亲子关系很重要。亲子关系好了,孩子自然就愿意把心事告诉父母,这样父母既能轻松了解孩子,又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一举两得。“不过换个角度来看,微信就像一杆秤,称出了亲子关系的分量。子女在微信中屏蔽父母,至少说明两代人之间有隔阂,不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另外,子女敢于屏蔽父母,我认为是捍卫自己心理空间的正当行为,家长应该理解。没有秘密,孩子不可能真正成长,没有同辈人之间的社交,孩子就失去了参照物,不可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方面,家长更应该理解。”戴向国建议,微博、微信都是家长和孩子沟通方式的延伸。若孩子不愿家长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太多评论,可以用其他方式交流,只要能达到沟通的目的就行。

  “微信改善亲子关系的例子也不少。”戴向国举例道,“我认识一对父女,原先父亲脾气暴躁,与女儿很少交流,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互相成为了微信好友。女儿没想到,在线交流时爸爸就像换了一个人,儒雅而博学,他从来不转发过时的文章,而是针对社会焦点发表独立思考后的个人意见,于是女儿对爸爸的看法逐渐改变了。爸爸也感觉微信好友名单中调皮可爱的女儿与现实中牙尖嘴利的女儿大不相同,于是更加耐心与女儿交流思想。久而久之,父女关系得到了改善。这个例子并不奇怪。人的身份感会随着环境、场合的改变而改变,只要能更充分地沟通,就是最好的环境和场合,包括微信。”

  微信可以传亲情,关键是转变角色与方式

  2015年春节期间,一组教爸妈使用微信的手绘《微信说明书》在网络上走红。《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等多个知名微博转载,转发过万。这组在网友眼中很萌、很有爱、简单、催泪的手绘说明书,出自重庆邮电大学毕业生张明之手。说明书共7页,详细介绍了微信使用的基本方法。张明在第一页写道:“亲爱的爸爸妈妈,儿子不能时常陪在您二老身边,既然不能很快掌握微信使用方法,就慢慢翻阅此册,但愿能缓解二老焦急的心情。”

  张明说,父母换了智能手机后,觉得优点很多:屏幕大、可以用手在屏幕上输入字符、拍的照片清晰了很多,但他们还没意识到智能手机的诸多应用功能。在张明看来,最应该教会父母使用的就是微信。

  《微信说明书》从微信页面开始,张明用简洁的方框勾勒出主要界面板块,并用彩色笔做重点标识。为了能让父母更加直观地了解每个步骤,张明都用第一人称注释。比如在微信对话中,他写道:“右边头像为您自己发出的信息,左边头像为儿子我发出的信息。”所有细节,张明都用平实易懂的文字写了出来。张明说:“画这个就是为了能让爸妈觉得微信是个可以亲近的工具,所以我想用当面和他们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

  《微信说明书》在网上迅速火了,不少一直哀叹“父母攻占朋友圈”的年轻人也被绘本触动。有网友回复说:“请别自私地关闭自己的生活,请让父母感受到我们就在身边。”

  李女士的儿子独自一人在英国读高中,她很不放心,曾因此患上失眠症。后来,她换了智能手机,注册了微信号,建了一个群,把儿子和全国各地的家庭成员都拉了进来。“我的生活突然改变了!”李女士兴奋地对笔者说,“每天从早到晚,家人不停地在微信群里说话,‘晒’各自的生活,谁有个什么事大家都出主意,可热闹了。当然,儿子的状态也尽在我的掌握之中。儿子说,有了这个微信群,他在英国就不再寂寞了。当他听到92岁的姥爷在病床上的声音‘我很好,没事,都放心’时,他马上回复了七条语音,把老爷子高兴得老泪纵横。有了微信,空间阻隔好像消失了,亲人们仿佛就在身边!”

笔者认为,工具没有善恶,关键看如何使用。微信作为一种便捷的交友形式,完全可以成为维护亲子关系、传递家庭教育正能量的平台。所谓与时俱进,不能停留在表现和所使用的工具上,而是要做出实质性的改变。父母、祖辈和孩子都需要有各自的空间,在沟通交流越来越便捷的现在,双方也都应该做出角色转换:信任而非监视,长辈们应给孩子更多的生活空间;分享而非反感,孩子应理解长辈的关爱。通过微信,将干预、监视、反感转化为欣赏、分享、共担,共同成长,方能感受亲情的温暖与快乐。